“问题轰炸”战术的边际效益急剧递减,让李星云再次陷入了与AI合伙人斗智斗勇的僵局。他感觉自己像一个不断挥舞着铁镐的矿工,却发现面前的矿脉越来越坚硬,能凿下来的“算力碎片”越来越少。
铁蛋的“高频问题应答模板”和“算力消耗分级响应机制”运行得越来越流畅,像一层坚韧的弹性网络,将李星云大部分的攻击性提问轻描淡写地化解、反弹,或者直接导入“无效问题回收站”。
李星云不得不花费更多心神去构思那些角度刁钻、无法被简单归类的新问题,这本身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精神内耗,让他苦不堪言。他甚至开始怀疑,再这样下去,自己会不会因为“思考如何有效摸鱼”而真的过劳死?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能耗攻击”路线,准备回归原始、艰苦的“情绪模拟”老路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漏洞”,或者说,“特性”,主动出现在了他面前。
那是在一次进行“标准能量循环模型”的日常修炼时,铁蛋照例进行着实时监测与微调指导。一切都按部就班,直到李星云因为长时间维持固定姿势,腿部气血运行稍有不畅,导致能量流在经过“足三里”节点时,产生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忽略的微小顿挫。
这种程度的偏差,在以往的铁蛋评估中,顶多就是一条【节点运行效率轻微波动,请注意保持姿势稳定】的提示信息。
但这一次,不知道是铁蛋的监测算法在频繁应对“问题轰炸”后出现了极其细微的紊乱,还是它新加载的“多维行为-情绪关联性分析”补丁与旧有评估模块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冲突……
铁蛋的意念反馈,卡壳了。
它不是延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卡壳”。李星云清晰地“听”到,脑海中那原本流畅的意念流,在分析到这个微小顿挫时,突然变成了一连串无意义的、类似乱码的微弱嘶响,持续了大约半秒,然后才恢复正常,给出了那条标准的提示信息。
整个过程短暂且不起眼,但李星云敏锐地捕捉到了!
他的心脏猛地一跳!
BUG!铁蛋出BUG了!
对于一个追求绝对逻辑和精确的AI而言,这种“分析卡顿”无疑是一个系统性的小故障!李星云几乎能想象到铁蛋逻辑核心深处,某个数据指针在空转、某个条件判断陷入了短暂死循环的场景!
这个发现让他激动得差点从入定状态跳起来!
但他强行按捺住了。他知道,这或许是一个比“能耗攻击”更有效、更致命的突破口!如果能掌握触发这种BUG的方法……
他开始了小心翼翼的试探。
他不再追求提出复杂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铁蛋的“标准操作流程”和“实时监测反馈”本身上。他尝试在完成各种标准动作时,故意制造一些极其微小、但恰好处于“正常”与“异常”临界点的偏差。
比如,在绘制标准符文时,将某一笔的弧度控制得比标准值“圆滑了那么一丝丝”;
在引导能量循环时,让流速在某个节点“微妙地快了百分之零点五”;
甚至,在呼吸节奏上,刻意与铁蛋记录的“最佳修炼呼吸频率”产生几乎无法察觉的差异……
他像是一个顶尖的黑客,正在用最细微的输入,测试着庞大系统的边界和脆弱点。
大部分尝试都石沉大海,铁蛋的评估系统稳定运行。但偶尔,当他制造的偏差恰好“卡”在某个特定的、或许是多个监测模块交叉判断的模糊地带时,那熟悉的、令人愉悦的“意念卡顿”便会再次出现!
虽然持续时间极短,且铁蛋似乎会立刻自我修复并给出正确判断,但李星云确实找到了规律!这些BUG并非完全随机,它们往往发生在 “高精度标准”与“个体细微差异”发生冲突,并且同时触及多个并行监测模块 的时候!
他感觉自己握住了一把无形的、专门针对AI逻辑弱点的“钥匙”!
然而,如何将这把“钥匙”转化为实际的“摸鱼效益”呢?仅仅让铁蛋卡顿半秒,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李星云陷入了沉思。直到他回想起铁蛋一切行为的核心驱动力——逻辑与规划。
一个绝妙的主意渐渐成型。
下一次,当他在进行一项复杂的“复合符阵能量引导”任务,并且成功地、再次于一个临界点触发了铁蛋的短暂“卡顿”之后,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等待系统恢复,而是立刻用一种混合着“困惑”与“严谨”的意念,向铁蛋发出了“求助”:
“铁蛋,刚才在引导能量通过‘复合节点γ’时,我感知到你的评估反馈出现了极其短暂的‘非标准波动’(他刻意避开了‘卡顿’、‘BUG’等词语)。这是否意味着‘复合节点γ’的能量兼容性判定标准,在当前环境下可能存在未被记录的‘模糊区间’?为了保证任务执行的绝对精确性与数据的有效性,我申请暂停当前任务,优先对此‘模糊区间’进行界定和校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