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回到家乡就会发现,如今的日本工厂倒闭,经济萧条,失业人群猛增,作为娱乐场所的歌舞姬汀,也是一家家的倒闭。
整个国家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几年前的经济大危机时代,只不过这一次的恶果不是老美连累的他,而是他自己作的。
如今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势,已经不能用艰难、困苦这样简单的词汇来描述了。
明面上掌控这个国家的军部在ktv里面疯狂蹦迪,但真实的情况说一句躺进了icu也毫不为过。
年初,因为辽西战役的失败,使得日本军方开始奋发图强,研究并列装新式装备,扩军备战,随之而来的就是军费大涨,赤字猛增。
一开始他们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上的漏洞,通过军国主义的宣传,忽悠了一批老百姓踊跃购买。
但很快这一招就行不通了,国外的金融机构基本没人买账,国内的财阀、贵族只愿意做做样子,却不肯出血。
随着新一批的国债滞销,为了解决经费的短缺,日本内阁不得不开始增发钞票,这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随后但凡是军费短缺,一律通过印钞来解决。
随之而来的便是标准套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尤其是抗联和先锋军的双重放血,使得东北地区的资源被大量消耗在了军事用途上。
输入国内的矿产、燃料,甚至是粮食,开始大幅度减少。市面上的货币越来越多,物资却日益紧张,老百姓发现手中的日元开始有变成废纸的趋势。
最夸张的时候,一升米,或者是一个鸡蛋的价格,一日数变,那些城市居民半辈子的储蓄,几乎是被瞬间蒸发。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日本内阁开始实行配给制度,受此影响,普通人获得的食物量甚至不足以维持体力,营养不良成为普遍现象。黑市大米价格几乎飙到了天价。
然而,以上的这些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经济领域内的诸多负面buff之中,通货膨胀可以说是杀伤力最小的一个。
真正对日本经济产生致命伤害的是,希儿元首送来的那2.5亿美元。这让周辰获得了一个稳定而又庞大的积分获取渠道,同时又掐断了日本最主要的钢铁来源。
这不光让日本的军工产能大幅度缩减, 逼的海军暂时停止了造舰计划,更要命的是,民用领域也面临了钢铁短缺的困境。
锅、碗、瓢、盆、农具、缝衣针等一切金属日用品从市场上几乎绝迹,黑市价格高到离谱。
政府会开始强制“捐献”金属用品,甚至拆除公园的栏杆、寺庙的钟来回炉。
而失去了主要的钢铁来源,日本的民用品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大幅度下降,赚取外汇的能力锐减。
日本的商人们也尽可能的去寻找其他的渠道进口钢铁资源,但无论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还是相对较近的东南亚,钢铁以及铁矿石的价格都已经被炒上了天。
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被迫接受,结果就是拉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并且进一步消耗了外汇储备。
而外汇的枯竭,让日本这个资源贫瘠的岛国,面临了多米诺骨牌式的坍塌,石油、橡胶、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都需要外汇来进口。
首先是民用工业企业,因为原材料短缺和资金困难而大批量的倒闭,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
而依赖于军工体系的企业,在扩军备战的浪潮之中短暂繁荣之后,也因为原材料的断供而纷纷停工,造成了第二波的失业浪潮。
这些失业人群失去了收入,又面临飞涨的物价,只能在生死线上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黑市的兴起以及犯罪率的激增。
民众对政府、财阀、军队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罢工、抗议、抢米的行动开始在各地零星的出现。虽然日本军国政府对此进行了严厉镇压,但民怨已如地下火种,无法扑灭。
而信念的崩塌也极为致命,“帝国战无不胜”的神话被前线败绩戳破,“为天皇献身”的号召在饥饿和寒冷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人们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左翼势力趁机活跃起来,政府内部开始出现了主动求和的风声。
但目前暂时还没有人敢主动站出来当这个出头鸟,因为在受到军国主义长期熏陶下,妥协者可能被斥为“国贼”并遭到刺杀。
这样的局势,如果换做是欧洲那几个民族,可能已经开始思索该如何投降输一半了。
但大和民族一向不缺忍耐精神,越是在这种局势艰难的时刻,只要他们还能看得到胜利的一线曙光,他们的赌徒心态就会越发的强烈。
这个时候,为了尽可能的增加胜算,一些饮鸩止渴的手段,能用上的,他们也都通通用上了。
就在板垣征四郎被击毙后的第三天,日本内阁开始实施更严格的“统制经济”,没收一切“非必要”的私人财产,强制所有劳动力为战争服务,进行彻底的“总动员”。
自此,这个面积狭小,但人口密集的国家变成了一座兵营和苦役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