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北平各界因《天可汗》而心潮澎湃,于会谈桌上就联合抗日细则激烈辩论之时。
远在东京,日本帝国陆军参谋本部的作战大厅内,因为汪精卫暗中的表态,一场重要的战略会议正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
巨大的华北地图悬挂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
站在地图前,手持教鞭,阐述着全新作战方案的,正是以战略眼光着称的石原莞尔。
“诸君,基于最新获得的情报,我们必须彻底放弃原定的‘青岛主力决战’计划。”
此言一出,会场内一阵轻微的骚动。
原先的计划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依靠海空优势,在山东沿海寻求与周辰的先锋军主力进行战略决战,一举歼灭其有生力量。
放弃此计划,意味着巨大的战略转向。
石原的教鞭点在山东半岛:“理由如下:第一,周辰的势力极速膨胀,其控制区已不再局限于山东一隅,而是扩展至华北大部。
地盘扩增,使其兵力不得不大量分摊驻防,短期内难以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将其主力迅速集中到青岛一线。
这意味着,我们即便在青岛成功登陆,面对的也可能不是其全部主力,决战的意义大打折扣。”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先锋军通过整编大量原军阀部队和招募新兵,规模急剧扩大。
而他们主力部队战斗力的保障,那些嫡系的精锐骨干,已被大量分散到各新编部队中担任基层和中层军官。
这意味着,即便我们能在某场战役中重创其数个师,也无法再像过去对付中国军队那样,达成‘摧毁指挥中枢,部队即溃散’的效果。”
他放下教鞭,拿起一份情报摘要:“根据我们此前一系列作战的情报分析,先锋军有一个极其显着的特点:其连级以上军官的阵亡率极低。
他们并不推崇甚至禁止中高级军官效仿皇军带头冲锋,这种武士行为通常只限于最基层的班排长。
他们的军官更强调在后方指挥、协调和督战。因此,通过一场会战大批量消灭其嫡系军官骨干,已不现实。”
在解释了放弃原计划的原因后,石原话锋一转:
“但是,形势也并非对我们完全不利。
其一,先锋军内部因短时间内吞并过多杂牌部队和急速扩张,其内部凝聚力已大幅下降。目前全靠周辰个人威望和一连串的军事胜利维系。
一旦遭遇一次重大的打击,其内部潜藏的矛盾,诸如原军阀部队的离心倾向、新老部队的隔阂、资源分配的不满等等,将会立刻爆发出来,从内部瓦解他们!”
“其二,北平会议的召开,固然为周辰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但这股声望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军事实力。
反而,他此举已与南京的国民政府彻底撕破脸皮,结下死仇。双方绝无再度调和的可能性。这为我们提供了利用中国内部矛盾的天赐良机。”
石原将教鞭重重的拍在地图上的一个点上,“因此,参谋本部决定,将主要登陆地点,选择在这里——龙口!此地防御相对薄弱,易于我军快速建立滩头阵地。
得手之后,登陆部队不做停留,立刻水陆并进,攻击并夺取烟台!夺取烟台这个重要港口,我军后续兵员、物资的输送将得到根本保障!”
(民国时龙口被称作黄县,这里使用现代称呼,便于理解)
石原又看向海军方面的代表,“与此同时,在登陆发起的同时,请求海军航空兵倾尽全力,对先锋军已知的机场,如济南、潍坊、青岛等地,发起精准的轰炸!
目标是争取在第一波空袭中,就瘫痪其60%以上的空军力量,夺取华北制空权!”
“登陆部队初期最大的阻碍,是部署于胶东地区的先锋军第11集团军。
该部主要由原西北军等杂牌部队改编而成,其新任总司令傅作义,虽有一定能力,但在先锋军体系内威望不足,整合时间尚短。
我军登陆后,应以雷霆万钧之势,速战速决,一举击溃其主力,而后不要与其残部纠缠,立刻以最快速度向西、向济南方向发起闪击!
最终战略目标:攻占山东省会济南!”
石原的目光扫过全场,说出了此战略最重要的政治考量:“一旦济南被攻克,华北必然震动!届时,南京的国民政府会第一个跳出来,宣布周辰及其先锋军为赤色分子、叛国逆匪,并下达讨伐令!
蛰伏的韩复榘旧部便会趁机而起,拉拢旧部,制造混乱。
我们则趁机外交斡旋,威逼利诱,争取华北各路心怀异志的军阀宣布独立或中立,通过政治手段,从内部彻底瓦解先锋军!”
这时,一直阴沉着脸的东条英机忍不住打断,厉声质疑:“等等!石原君,按你的计划,难道让南京方面坐享其成?
汪填海和他的政府是干什么吃的?皇军拼死血战,难道是为了让他白白捡便宜,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