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斩杀李福的举动,如同一面重鼓,在北仓道上空敲响,震慑了无数暗中观望的宵小。永安仓的土地,被那滩鲜血浸润,仿佛象征着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时代的降临。
李福身死,其所有党羽皆被苏墨率人查抄,账册往来一笔笔核对,贪墨的银钱、粮食、物资被清点出来,堆积如山。苏墨做事严谨,不放过任何细节,很快便掌握了永安仓积弊的证据链。这些证据不仅坐实了李福的罪名,更牵扯出北仓道沿线许多与李福有勾结的官吏和豪强。
杨昭没有急于动手。他将这些证据整理成册,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呈给皇帝。他要让皇帝亲眼看到,北仓道腐烂到何种程度,也要让那些京城里蠢蠢欲动的势力明白,他杨昭,绝非纸上谈兵。
与此同时,永安仓附近的样板路工程,在杨昭的亲自督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他没有使用传统的修路方法,而是从【知识库】中调取了关于古代道路工程的优化方案。
首先,他改变了路基的铺设方式。传统的官道,只是简单地夯实泥土,再铺上碎石。杨昭则要求挖深路基,铺设多层不同粒径的碎石和沙土,并加入少量的石灰和粘土混合物进行压实,形成更坚固、排水更好的基层。他还利用【数据沙盘】模拟了不同路基结构在承重和排水方面的表现,最终选定了最优方案。
其次,他引入了简单的测量工具,确保路面平整,坡度合理,减少积水。他还让工匠们尝试用更精细的石料拼接路面,提高平整度和耐用性。这些在现代看来微不足道的改进,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
李沐风则带着护卫队,对永安仓周边三十里内的匪患进行了彻底清剿。那些所谓的“匪徒”,大多是周边村镇被豪强收买的流民,或是破产的农民。在李沐风的铁血手腕下,这些匪徒要么被生擒,要么被当场击毙,其藏匿的据点也被一锅端。从匪徒口中,杨昭得到了更多关于背后势力的情报,一一记录在案。
样板路的施工速度和质量,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惊。仅仅半个月时间,一段长达五里的新路便初具雏形。路面平整坚固,即便雨后也无明显积水,车马行走其上,比旧官道顺畅了不止一倍。
这段样板路的成功,成了杨昭最好的广告。
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富商豪强,纷纷坐不住了。他们亲眼看到新路的优势,也看到了杨昭的决心和实力。永安仓的李福被斩,周边匪患被清剿,都证明了这位少年侯爷拥有皇帝赋予的巨大权力,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使用了这份权力。
“凭证入股,按期分红”的融资方案,在样板路面前,不再是空中楼阁。路通财通,这是商人们最朴素的认知。一条畅通无阻的北仓道,意味着更低的运输成本,更快的货物周转,以及更广阔的市场。
永安仓的临时督办处门前,每日都挤满了前来咨询和认购“北仓道建设凭证”的商人。杨昭没有来者不拒,他让苏墨制定了严格的认购规则,并根据商人的背景和实力,分配不同额度的凭证。他甚至利用【人才洞察】系统,对一些意图不轨或背景复杂的商人进行甄别,拒绝他们的投资,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麻烦。
其中,那个最先响应的药材老字号掌柜,名叫周福,他凭借着先见之明,获得了更多的投资份额,脸上洋溢着喜色。他逢人便夸杨昭的远见卓识,也成了杨昭在商人圈子里的一个活招牌。
“侯爷,短短十日,我们已收到近百万两银子的认购。”苏墨向杨昭汇报,语气中难掩兴奋。这个数字,远超他们的预期。
杨昭点头,神色平静:“这只是开始。北仓道的改造,需要天文数字的银钱。这些商人,不过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沿着北仓道蜿蜒的线路移动:“我们即将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届时,所需的材料、工匠、粮食,都将是巨大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我们触动了利益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
苏墨收敛了笑容,正色道:“侯爷所言极是。据我们查证,李福背后,乃是京城吏部侍郎张家。张家在北仓道经营多年,其势力盘根错节,绝非一个李福能代表的。”
“张家?”杨昭嘴角微动。他在京城时,便听说过张家,是朝中一股不小的势力,与几个老牌勋贵家族关系密切。
“是的,侯爷。张家在北仓道沿线的各处仓储、驿站,都有安插亲信。他们垄断了许多物资的供应,甚至与一些地方豪强勾结,控制了当地的劳役和运输。李福不过是他们在永安仓的一个棋子。”苏墨补充道。
杨昭沉思片刻:“张家之事,暂时不必声张。我们先集中力量,推进北仓道的建设。我会让李沐风加强沿途的戒备,防止他们狗急跳墙。至于张家,我们会有机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他拿出笔,在舆图上圈画了几处地点:“苏墨,你派人去这些地方,秘密调查当地的仓官、驿丞以及有名的豪强,尤其是那些与张家有往来的。我要知道他们的底细,越详细越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