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汝州府尹便匆匆赶到杨氏商会,向杨昭禀报了钦差大臣到来的消息。
“家主,京城来了位户部侍郎赵大人,专程查探《汝州新报》一事。”府尹擦着额头的汗珠,“属下已按您的吩咐,将报纸流传的情况如实禀报,但那位赵大人似乎对杨氏颇为关注。”
杨昭放下手中的茶盏,脸上毫无惧色。
“来得倒是挺快。”
他转身吩咐苏墨:“去准备一份详细的汝州发展报告,包括工坊产值、百姓收入、税收增长等数据。既然朝廷要查,我们就让他们查个明白。”
苏墨会意点头:“家主是要主动出击?”
“正是。”杨昭起身踱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邀请这位赵大人来商会做客。让他亲自看看,我们杨氏究竟在做什么。”
府尹听罢大惊:“家主,这样会不会太过冒险?万一…”
“万一什么?”杨昭打断他的话,“我们光明正大,何惧之有?况且,这位赵大人远道而来,我们作为地主,理应尽好地主之谊。”
他心中盘算着,这次正是个绝佳的机会。通过【人才洞察】系统,他已经了解到这位赵大人的基本信息: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在朝中颇有清名,最重要的是,他对太师和王尚书的争斗心怀不满。
“苏墨,你亲自去驿馆,以我的名义向赵大人送上请柬,就说杨昭敬请赵大人明日午时到商会做客,有要事相商。”
“遵命!”
当苏墨将请柬送到驿馆时,赵大人正在研读从汝州府衙搜集来的资料。看到杨昭主动邀请,他颇感意外。
“这杨昭倒是胆大,明知朝廷来查,竟还敢主动邀请。”赵大人对身边的师爷说道。
师爷皱眉:“大人,会不会是个陷阱?”
“陷阱?”赵大人摆摆手,“我们是奉皇命而来,他再大胆也不敢对钦差如何。况且,我正想会会这个传闻中的杨家主,看看他到底有何本事。”
第二日午时,赵大人准时到达杨氏商会。
一踏进商会大门,他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偌大的院落井然有序,各种货物分类摆放,伙计们忙而不乱。最让他惊讶的是,这里竟有专门的账房,用的还是他从未见过的簿记方法。
“这是何种记账法?”赵大人好奇问道。
苏墨恭敬回答:“回禀大人,这是家主新创的复式记账法,能更清楚地掌握商会的收支状况。”
赵大人暗自称奇,他在户部多年,深知传统记账法的弊端,没想到这杨昭竟能想出如此巧妙的方法。
很快,杨昭亲自出来迎接。
“杨昭见过赵大人。”
赵大人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只见他容貌清秀,气质儒雅,举止得体,哪里像传闻中的“废物”少爷?
“杨家主客气了。”赵大人回礼,“本官奉皇命而来,有些事情需要向杨家主了解。”
“赵大人请随我来。”
杨昭将赵大人引入会客厅,早已准备好了茶点。落座后,杨昭主动开口:“赵大人此行,可是为了《汝州新报》一事?”
赵大人点头:“不错。京城流传此报,影响甚广,陛下有所担忧。”
“赵大人担忧什么?”杨昭反问。
“担忧…”赵大人一时语塞。说担忧报纸内容有问题?可他昨日详细读过,上面确实都是有益民生的内容。说担忧影响太大?可内容明明有利于国家发展。
见他迟疑,杨昭微笑道:“不如赵大人先听昭说说,这《汝州新报》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等赵大人回答,杨昭便开始娓娓道来:“大人可知,汝州原本是个什么模样?”
他挥手示意苏墨取来一份册子:“这是三年前汝州的税收记录,请大人过目。”
赵大人接过一看,脸色微变。册子上记录的汝州税收,竟然连京城一个富庶县城的一半都不到。
“三年来,杨氏在汝州兴办工坊,改良农具,推广新种,如今汝州的税收…”杨昭又示意苏墨拿出另一份册子,“已是三年前的五倍有余。”
赵大人翻看着最新的税收记录,内心震撼不已。这个增长幅度,即便是江南最富庶的州府,也难以达到。
“而《汝州新报》的作用,便是将这些有益民生的技术和理念,传播给更多百姓。”杨昭继续说道,“大人试想,若全国百姓都能学会这些兴农之法,国库岂不充盈?百姓岂不安乐?”
赵大人沉默了。作为户部侍郎,他深知国库的窘迫,也清楚地方税收的重要性。如果杨昭所说属实,那《汝州新报》非但无害,反而是国之利器。
“杨家主说得在理,但…”赵大人话锋一转,“朝中有人担心,此报会被有心人利用,煽动民心。”
杨昭哈哈一笑:“赵大人此言差矣。民心所向,从来都是安居乐业。若有人想要煽动民心,必先让百姓生活困苦。反之,若百姓丰衣足食,谁还会听信谗言?”
这番话说得赵大人心中一动。他想起京城那些权贵的争斗,再看看汝州百姓的安乐,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