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云浮感慨,嬴云浮思索:“真好看……如果给他们多换几件不同的衣服的话……”
嬴捋:“……那这边的这几个小侄子侄女出生后,恐怕要刚一会爬就躲着你爬。”
嬴云浮根本不相信!
她嗤之以鼻!
“怎么可能?我可是他们姑姑!”
嬴捋给她泼冷水:“他们姑姑挺多的,伯父也是。”
嬴云浮:挎着个小猫批脸。
“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不过虽然表面上非常不高兴,但是嬴云浮自己也知道——她和这些孩子最亲!
骄傲.jpg
天幕——
【秦皇炎二十四年。
这一年,嬴炎已经五十一岁了。
多年的建设下,匈奴地界表面上被建设成为了大秦马场,至于内里的一些个暗流涌动,主要还需要后面几代帝王好好经营。
与此同时,官制改革也正式拉响。
二十几年的教育推广足够一代的孩子成长起来,他们会成为科举制的基石。
咸阳宫,宣政殿。
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
陈平手持玉笏,声音洪亮,侃侃而谈: “……故,臣等议定,欲废除以军功、荫庇为主的旧制,代之以‘科举’。”
“设常科与制科。常科每岁或隔岁举行,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诸科,由州县逐级选拔,最终汇聚咸阳,由陛下亲策或委派重臣考核。
制科则不定时,由朝廷根据需要,特设科目选拔专才……”
陈平是秦皇炎手里最好用的一把刀,屹立至今不倒,可见其敏锐程度。
他每说一句,底下一些老牌勋贵和依靠祖辈功绩得以位居高位的大臣脸色就难看一分。
这科举一旦推行,意味着他们子孙后代的坦荡仕途将受到巨大冲击,要与那些寒门子弟,甚至平民百姓同场竞技!
这如何让他们接受得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可都是举荐制为主的!和陈平所言的科举制类似的,那也只是选拔小吏!!
冯劫最先站出来——他是如今的世家之首,他不得不站起来。
“陛下!丞相此言,实乃动摇国本啊!我大秦以军功立国,以法治天下,世代忠良,方得朝廷信重!”
“如今若大开科考之门,让那些只知死读诗书、不明实务的酸儒,甚至来历不明的乡野之人充斥朝堂,如何保证其对陛下的忠诚?又如何确保政令通达,不违背秦法?”
军功治国也就罢了,毕竟他们怕死,比不了;后来他们陛下不断的从养济院里面提拔上来臣子重用,他们也忍了,毕竟是陛下自己手底下的嫡系势力(他们家后人也在里面)……
可这实在不能忍!!!
闻外公此言,嬴渡不受控制的眼神微微一凝,那双眼睛黑的外人心慌。心中止不住的叹气:‘输了啊,打赌没赌过父皇。’
——他以为外公能看得清的。
毕竟二十几年前的那次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改良过的军功爵制撑到现在已经到达了临界点,再不改那父皇退位之后,他一掌权面对的就必定是乱局。
(解释一下,嬴渠梁大概是小炎子登基之后就魂归地府了。)
有人看不清局势……那可麻烦了。
有人带头,立刻有数位大臣附和: “冯老先生所言极是!选官之道,首重德行与忠诚,岂是几场考试所能定夺?”
“若让无知小民骤得高位,必生骄矜之心,目无尊上,长此以往,纲纪何存?”
“各地学子水平参差,若一味以文章取士,恐偏远之地永无出头之日,有失公允!”
“……”
吕雉已担任九卿之责,她和陈平是一伙的,厉声问:“如今天下承平已久,开疆拓土之功渐少,若仍固守军功旧制,岂非令后来者无路报国?”
“陛下推广教化二十余载,民间聪颖好学之辈层出不穷,若不能为其开辟正途,难道要任其埋没乡野,或心生怨望吗!!”
叽里呱啦的一顿吵。
终于有了一个家伙鹤立鸡群,他蹦出来慷慨激昂:“陛下若执意如此视祖宗基业于无物,那臣只好以死为谏!!”
此言一出,一时间满堂寂静。
这就是帝王在外传什么善于纳谏的名声的坏处之一——刚入朝堂上的少年人是真的会认为这事是真的。
……虽然范增已经寿终正寝有快十年了,可还是有人愿意相信上面这位真的什么谏言都会听。
只能说这再一次证明了科举制的重要性。
不筛选一下任由臣子任人唯亲的话,现如今明君还压得住,可是回头出一个昏君就要完蛋了。
不对,是出现几代昏君,胡亥那种情况终究是少数,祖宗家业的话不是那么容易败光的。
嬴炎坐在最上首,玄衣金纹下玄鸟的图案熠熠生辉,颇为意外。
——自从他丢了扁鹊家的那小子进朝堂候着之后,好久没有这么头铁的了。
秦望抚摸着花白的胡须,若有所思的望着这个小年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