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太子的诏书如同寒冬里最凛冽的北风,席卷了整个大清王朝。前朝后宫的震荡余波未平,每个人都在这突如其来的巨变中重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微妙的气息。
康熙经此打击,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他虽强撑着处理朝政,但眉宇间的疲惫与挥之不去的沉痛,却无法掩饰。他取消了近日所有的饮宴游乐,连后宫的日常请安也一并免了,大多数时间都独自待在乾清宫或南书房,除了几位心腹重臣和必要伺候的宫人,少见外人。
这种刻意的沉寂,比任何疾言厉色都更让人心惊胆战。帝王心,海底针。谁也不知道在那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下,酝酿着怎样的风暴。
永和宫却仿佛风暴眼中那片奇异的宁静之地。凌玥更加低调,除了必要的宫务,几乎足不出户。她对上,绝不主动打听康熙行踪心思;对下,约束宫人更加严格;对子女,尤其是胤禛和胤祥,更是反复叮嘱“静默”二字。
这日,胤禛下朝回来,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挥退左右,向凌玥请安后,低声道:“额娘,今日朝上,几位大臣提及国不可久无储君,虽未明言,但话里话外,已有请皇阿玛早定继统之意。”
凌玥正在修剪一盆兰草的枯叶,闻言手顿了顿,复又继续,语气平淡无波:“皇上如何说?”
“皇阿玛……勃然大怒。”胤禛的声音压得更低,“斥责其‘朕心方痛,尔等便欲行拥立之事,其心可诛’,当场罢黜了为首言辞最急切的那位御史。”
凌玥放下银剪,拿起帕子擦了擦手。康熙的反应在她意料之中。太子是他亲手抚养教育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倾注了无数心血与期望,如今骤然废黜,其痛彻心扉,绝非旁人可以想象。此刻任何人提及立新储,在他眼中,恐怕都带着迫不及待的野心和对他伤痛的无视,无异于火上浇油。
“你当时如何?”她看向儿子。
胤禛垂眸:“儿子与几位兄弟皆跪伏在地,未发一言。”
凌玥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许:“你做得对。此刻,不言不动,方是上策。皇上正在盛怒与悲痛之时,任何一丝一毫的急切,都会引来他的疑心与厌恶。”她顿了顿,语气深沉,“记住,有时候,退一步,并非软弱,而是为了将来能走得更稳、更远。”
“儿子谨记额娘教诲。”胤禛恭敬应道。他如今对额娘的眼光和定力,已是心悦诚服。
“去歇着吧,近日户部事务繁杂,更要保重身子。”凌玥温声道。
待胤禛退下,凌玥走到窗边,目光掠过庭院。几株秋海棠开得正艳,但在她眼中,那绚丽的色彩之下,却隐藏着无数无形的视线与试探。废太子之后,永和宫和她所出的阿哥,无疑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焦点,甚至是靶子。
她必须更加小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数日后,一种微妙的风声,开始在后宫悄然流转。起初只是几个低位嫔妃在窃窃私语,渐渐地,连一些有头有脸的管事太监和嬷嬷们眼神中都带上了异样。
风声的源头,指向了永和宫,指向了德妃乌雅氏。
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道是德妃娘娘看似温婉谦和,与世无争,实则心机深沉。你看她这些年来,圣宠不衰,子嗣繁茂,四阿哥稳重,十四阿哥活泼健壮,连带着抱养的十三阿哥也对她亲近有加。如今太子刚废,她的儿子便隐隐有了众望所归之势,这难道仅仅是运气好吗?若非早有心计,暗中筹谋,岂能有今日局面?
更有那隐晦的暗示,将去年时疫时永和宫安然无恙,以及德妃总能“恰好”在皇上需要时出现,或送上“恰合心意”的吃食物件,都与“心机”、“窥探”等字眼联系了起来。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暗处滋生的苔藓,湿滑阴冷,悄无声息地蔓延,企图玷污那看似无瑕的美名。
“娘娘!”挽秋气得脸色发白,将听来的闲话一五一十禀报,“也不知是哪个黑心烂肝的在背后嚼舌根!竟敢如此污蔑娘娘!”
凌玥正在看顾那盆她精心养护的紫玉葡萄盆景——这是她本体力量的微小投射与慰藉。闻言,她只是轻轻触碰了一下那晶莹剔透的紫色小果,神色未变。
“慌什么。”她语气淡然,“不过是些见不得光的手段罢了。”
她心知肚明,这定是某些沉不住气,或是眼见胤禛势头渐起而心生忌惮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惠妃?宜妃?或是其他隐藏在暗处的势力?都有可能。目的无非是想在康熙心中种下一根怀疑的刺,离间帝妃之情,打压胤禛的声望。
“娘娘,是否要查一查源头?或是……禀明皇上?”挽秋急切地问。
“不必。”凌玥断然摇头,“此刻去查,去辩驳,反倒显得心虚,落人口实。皇上如今心情不佳,最厌烦后宫这些是是非非。”
她沉吟片刻,吩咐道:“从今日起,永和宫用度再减三分,对外只言本宫为皇上忧心,为国事祈福,自愿节俭。胤禛和胤祥那边,也让他们更加低调,若非皇上召见,少在宫中走动。至于那些流言……置之不理便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