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博览会还有一周时,老戏台的修缮工作正式完工。这天上午,巷里的老人们都来到戏台上,王爷爷拉着二胡,孙爷爷唱着评弹,张奶奶和夏冉奶奶在台下跳着广场舞,孩子们在戏台周围追逐打闹,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欢快的脚印。
李主任拿着相机,给大家拍照留念:“等小广场和‘忆槐亭’建好,咱们就在这里办个‘老巷文化节’,邀请更多游客来玩。”
苏晚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感动。她拿出手机,给陈经理发了张戏台的照片,配文:“老戏台修缮完工,春天就能在这里唱评弹了,欢迎你来梧桐巷听戏。”
陈经理很快回复:“一定去!博览会结束后,我就带书店的同事们来,体验一下梧桐巷的慢生活。”
博览会开幕的前一天,苏晚和林澈、夏冉带着文创和老人们的手工作品,提前去展会布置展位。展位的面积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顶部的老照片帘子挂好后,像走进了时光隧道;文创展示区的帆布包和明信片整齐地摆放在展架上,有声绘本的CD循环播放着王爷爷的二胡声;手工体验区的桌子上,放着张奶奶剪好的剪纸样品和夏冉奶奶准备的布料,旁边还有说明书,教游客怎么剪窗花、拼布。
夏冉还在展位的角落放了一盆仿真桂花,虽然不是真花,但香味很逼真,能让人联想到梧桐巷的秋天。“这样游客就算冬天来,也能感受到桂花的香味。”夏冉笑着说。
布置完展位,已经是晚上了。三人在附近的餐馆吃晚饭时,苏晚接到了爷爷的电话:“晚晚,张老师刚才来电话,说区文化馆要办‘老巷故事展’,想把你们的‘梧桐巷故事册’和文创放在展会上,还要邀请老人们去做分享,你们明天能不能抽空去跟张老师对接一下?”
“当然能!”苏晚立刻答应,“明天博览会开幕式结束后,我就去文化馆。”
第二天早上,非遗文创博览会正式开幕。苏晚和林澈、夏冉早早地来到展位,老人们也来了——张奶奶穿着新做的棉袄,手里拿着剪纸工具;王爷爷背着二胡,精神矍铄;孙爷爷和夏冉奶奶则带着手工材料,准备教游客做手工。
开幕式结束后,游客们陆续走进展区。梧桐巷的展位很快吸引了很多人——有的游客被老照片帘子吸引,停下来翻看“梧桐巷故事册”;有的游客对剪纸感兴趣,围在张奶奶身边,跟着学剪窗花;还有的游客喜欢帆布包,当场就订了定制款,选自己喜欢的老建筑图案。
一位来自北京的文创从业者,在展位前停留了很久,仔细翻看每一件文创产品。“你们的文创很有温度,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有故事、有情感的载体。”他递给苏晚一张名片,“我是做文创推广的,想跟你们合作,把梧桐巷的文创带到北京的文创店,让更多北方的游客知道梧桐巷的故事。”
苏晚高兴地接过名片,连忙道谢:“太谢谢您了!我们很愿意合作,具体的细节咱们后续再聊。”
中午时分,“文创产品评选”开始了。苏晚带着“老巷记忆”系列文创套装,来到评选区。评委们仔细查看了套装的每一件产品,听苏晚介绍梧桐巷的故事和文创的设计理念。当听到有声绘本里老人们的声音时,一位评委忍不住说:“这些声音太珍贵了,能让年轻人感受到老巷的历史,这样的文创值得推广。”
评选结果要下午才能公布。苏晚回到展位时,看到很多游客在排队体验手工——张奶奶已经教了十几个游客剪窗花,夏冉奶奶也教了几个游客拼布,孙爷爷则在旁边给大家讲老槐树的故事,王爷爷拉着二胡,琴声吸引了更多人驻足。
下午三点,评选结果公布——梧桐巷的“老巷记忆”系列文创套装获得了“最佳非遗传承奖”。苏晚上台领奖时,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谢谢评委们的认可!这个奖项属于梧桐巷的每一位老人,是他们的故事和手工作品,让这些文创有了灵魂。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梧桐巷的故事和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历史,爱上老巷的温度。”
领奖下来,陈经理走过来祝贺:“恭喜啊!我就知道你们能获奖。总部已经决定,下个月要在全市的书店推广你们的文创套装,还要举办‘梧桐巷故事分享会’,邀请老人们去书店做分享。”
苏晚连忙道谢,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这个奖项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让梧桐巷的文创和故事传得更远。
博览会结束后,苏晚去区文化馆找张老师对接“老巷故事展”的事宜。张老师已经把展会的场地布置好了,墙上挂着梧桐巷的老照片,展柜里放着“梧桐巷故事册”和部分文创产品。
“我们想在展会期间,每周举办一次‘老巷故事分享会’,邀请王爷爷、张奶奶、孙爷爷他们来讲故事,再现场表演二胡、剪纸,让更多人了解梧桐巷的文化。”张老师指着场地中央的舞台,“这个舞台已经准备好了,下周就能开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