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八日,清晨。
当东方的第一缕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夜的薄纱,北京城的轮廓在淡青色的天幕下渐渐清晰,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期待感,已然如同实质般笼罩了整个城市,尤其聚焦于那座闻名遐迩的学术殿堂——北京大学。
这一天,世界瞩目。
早上六点整,北京大学各入口,特别是通往百周年纪念会场的通道,已然进入了最高级别的安保状态。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神情肃穆,目光锐利,各种先进的安全检测设备早已开启运行。
最先被允许进入的,是来自国内外各大权威媒体的记者队伍。他们扛着沉重的摄像机、提着三脚架、背着装有各种镜头和录音设备的行囊,在指定的媒体通道前排起了长队。安检程序严格而高效,每一个人员证件、每一件设备都需要经过仔细核验和扫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职业性的紧张与兴奋。
“这安检规格,堪比世界领导人峰会了。”一位国内央媒的资深记者一边配合检查,一边对同伴低语。
“理解,毕竟今天这里汇聚了全球数学界的江山,还有那位……绝对不能出任何岔子。”同伴点头,目光扫过周围明显增多的便衣安保。
通过安检后,记者们在志愿者引导下,迅速进入百周年纪念讲堂会场内部,被安排在事先划定的“媒体指定拍摄区”。这个区域位于会场中后部两侧,地势略高,视野开阔,既能清晰地拍摄到讲台,又能囊括部分听众反应,是绝佳的记录位置。长枪短炮迅速被架设起来,调试设备的滴滴声、记者们压低嗓音的最后沟通声,在空旷的会场里形成一种独特的背景音。他们如同即将记录历史的史官,严阵以待。
时间指向七点三十分。会场入口处迎来了今天最重要的人流——受邀参会的各国科研机构代表、顶尖学术团队成员以及重量级专家学者。
相较于媒体的嘈杂,这群人的入场显得安静而有序,却自带一种无形的、渊渟岳峙的气场。他们中许多人是学术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教科书上定理的缔造者,是无数数学学子仰望的星辰。此刻,他们手持精美的邀请函,通过同样严格但更为快捷的VIP通道,步入这座已然准备就绪的学术圣殿。
入口处,身着统一浅蓝色制服、精神饱满的北大志愿者学生们,以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多种语言,微笑着引导这些学术巨擘们前往他们的座位。志愿者们训练有素,举止得体,既展现了热情,又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感到舒适与尊重。
会场内部,灯光已经全部调至最适宜阅读和观察的亮度。那庞大的、可容纳上万人的空间,此刻正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迎接着它的听众。
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会场最前排,那片距离讲台最近、视野最佳的席位。座椅与其他区域并无二致,但座位上放置的名牌,却代表着当今国际数学界毋庸置疑的顶峰力量,这些人也代表着人类心智的巅峰。按照会议组织方基于学术成就、国际影响力和相关领域权威性综合考量后安排的座次,当今数学界最顶尖的十几位学者依次落座:
1. 皮埃尔·德利涅 (Pierre Deligne) – 比利时,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代数几何巨擘。
2. 丘成桐 (Shing-Tung Yau) – 美国/中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得主,微分几何大师,卡拉比-丘流形的提出者。
3. 让-皮埃尔·塞尔 (Jean-Pierre Serre) – 法国,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在拓扑学、代数几何、数论等多个领域贡献卓着。
4.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Mikhail Gromov) – 俄罗斯/法国,沃尔夫奖、阿贝尔奖得主,几何学大家。
5. 爱德华·威滕 (Edward Witten) – 美国,菲尔兹奖得主(物理学家),数学物理领域的旗帜性人物,对现代数学影响深远。
6. 阿兰·孔涅 (Alain Connes) – 法国,菲尔兹奖、克雷福德奖得主,非交换几何创立者。
7. 安德烈·奥昆科夫 (Andrei Okounkov) – 俄罗斯/美国,菲尔兹奖得主,表示论与数学物理联系领域专家。
8. 森重文 (Shigefumi Mori) – 日本,菲尔兹奖得主,代数几何领域,极小模型纲领贡献者。
9.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Maxim Kontsevich) – 俄罗斯/法国,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物理、扭结理论等领域。
10. 彼得·舒尔茨 (Peter Scholze) – 德国,菲尔兹奖得主,算术几何领域的年轻天才,完美胚空间理论创立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