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八月九日,金城。
时值盛夏,黄河奔流,烈日灼空,但比天气更炽热的,是炎黄研究院内部涌动着的、足以影响未来国运与世界格局的暗流。这一天,被严密安保力量层层守护的研究院核心会议区内,迎来了其成立以来最具份量的一次聚会——炎黄研究院第一次全体股东会议。
与会者,无一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院长张诚端坐主位,神色是一贯的平静深邃。他的左侧,是研究院的核心管理层与各所负责人,他们是这艘科研巨舰的技术舵手。他的右侧,以及环绕长桌的其余席位,则代表着支撑这艘巨舰的资本与权力龙骨:
· 中国科学院院长及核心班子成员,代表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意志与背书。
· 由国家国资委牵头,联合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合称五大部委)的主要领导或全权代表,他们手中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宏观政策资源。
· 十四校联盟的校长,他们身后是中国最顶尖的智力资源与人才储备。
· g省委书记、省长及国资委主任,作为地方的代表。
会议室内气氛庄重得近乎凝滞,空气仿佛都因这汇聚一堂的巨大能量而变得粘稠。即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部委领导与学界泰斗,此刻也难掩眉宇间的郑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所有人都清楚,今日之议,将决定的绝非一家普通企业的生死,而是一个可能重塑世界经济、科技乃至文明进程的超级实体的诞生。
会议由担任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的赵伟主持,流程直奔主题:商议并决议组建“炎黄集团”。
张诚首先做了开场陈述,他的声音平稳,却字字千钧:
“诸位,研究院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探索上,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源泉’项目,仅是其中之一。为使这些成果能更高效、更规范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力的实际力量,组建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资本运作于一体的市场化平台,势在必行。今日之议,便是为这艘即将出海的巨舰,定下龙骨与航向。”
他没有过多渲染“源泉”的神奇,但在座众人早已亲身体验并收到了相关报告,那延寿强体的惊人功效,本身就是最强大的说服力。将这样的技术握在手中,其意义远超拥有十座金山。
接下来的讨论,激烈而务实,焦点完全集中在股权结构、出资比例与估值这块最核心的蛋糕划分上。
经过多轮磋商,基于对未来市场潜力(尤其是“源泉”带来的恐怖预期)和初期投入的评估,炎黄集团的注册资本被确定为四千亿人民币。这是一个足以跻身世界顶尖企业之林的数字,彰显了其出生即巨头的定位。
核心原则毫无争议:必须由炎黄研究院绝对控股,确保集团的发展战略与研究院的科研方向高度一致,技术主导权不容旁落。最终议定,炎黄研究院持有炎黄集团50%的股权,对应出资2000亿。
其次是研究院内部的增资扩股与“源泉”的资产化。
研究院要出资2000亿,钱从何来?这引发了会议最核心的较量。各方股东都希望维持甚至提升自己在研究院的话语权,而增资是最直接的途径。
这时,张诚抛出了奠定乾坤的方案:
“研究院的出资,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各位股东按现有持股比例进行现金增资;另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由我以‘源泉’强化剂项目90%的所有权进行资产注资。”
他示意财务专家展示预先做好的估值模型。“基于‘源泉’项目未来五十年的全球市场利润贴现、以及其无法估量的战略价值,经专业机构初步评估,其90%的所有权,作价三千六百亿元人民币。”
三千六百亿!
这个数字让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窒息。但没有人提出反对。在座的都是明白人,且不说那延寿功效对顶级富豪和权力阶层的吸引力,光是其提升全民体质、降低医疗负担、延长有效劳动年限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就远非这个数字可以衡量。这甚至是一个“保守”的估价。
张诚继续道:“我将这三千六百亿资产,全部注入炎黄研究院,以维持我本人40%的持股比例不变。” 这意味着,研究院因这笔巨额资产注入,估值瞬间飙升。
· 张诚以资产注资3600亿,维持40%股权,意味着研究院新增注册资本(或资本公积)高达9000亿(3600亿 / 40%)。但这其中包含了资产的溢价。为简化操作和明晰股权,会议决定对研究院进行增资扩股,各方按比例现金认缴,以凑足研究院需向集团出资的2000亿现金部分,同时张诚的资产注资直接折算为股权。
· 经过紧张的核算与协商,最终形成了全新的、注资后的炎黄研究院股权结构:
【炎黄研究院(增资后)】
· 注册资本/总股本:8621亿元人民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