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未冷。
沈知微站在湖州锦坊的废墟前,风卷着焦木的气息扑面而来,她一袭素袍被吹得猎猎作响,听诊器紧贴胸口,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脚下是残砖断瓦,炭化的织机横七竖八地躺着,像一具具被剥去皮肉的尸骨。
官兵说坊主畏罪自尽,一把火焚尽了“禁机”,也烧断了证据的根。
可她不信。
她蹲下身,指尖拂开一层薄灰,忽然触到一处异样——金属的冷意。
她屏息,用银镊小心拨开余烬,一枚半残的铜齿轮静静躺在瓦砾之间,边缘熔痕斑驳,但齿距清晰,纹路未毁。
她心头猛震,立刻取出随身携带的“天工引”图纸对照,分毫不差。
完全吻合。
这不是巧合,是传承。
她将齿轮裹入绢布,连夜返京。
掌医监偏殿,油灯长明。
老柯佝偻着背坐在案前,粗粝的手指一遍遍摩挲那枚铜件,眉头越锁越深。
良久,他忽然抬头,声音沙哑:“这东西……不是铸出来的。”
沈知微抬眸:“什么意思?”
“你看这些纹路。”老柯指向齿轮表面细如发丝的刻痕,“每一道都嵌了极细的银丝,不是为了装饰——是为了导震。声音能顺着它走,像血走经络,脉传气息。这不是机器零件,是……会‘听’的骨。”
沈知微呼吸一滞。
母亲临终前潦草写下的“器械织络”四字,终于有了实解。
原来母亲毕生追寻的,从来不是一台更省力的织机,而是一套以人体生理为蓝本的共振系统——让机器感知人的疲惫,让沉默的劳作者,拥有被听见的权利。
她转身奔入密室,翻出尘封已久的家传医札。
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字迹或娟秀或凌厉,跨越三代女性之手。
她逐页比对,拼接线索,直至五更时分,终于理清脉络。
百年前,高祖姑母沈玉姈,曾向仁宗献《工医同治策》。
其核心有三:一曰“凡劳作者,皆应受医监巡检”;二曰“设工伤病坊,专治筋骨劳损”;三曰“推广律动织机,减损护体”。
她甚至亲手绘制机关图,提出“以脉控机,以机养人”的理念。
礼部批曰:“妇人干政,奇技淫巧,蛊惑民心,即日销毁,永不复议。”
自此百年,凡有类似发明问世,必遭“贡制不合”之罪名剿灭。
有的被定为“妖机”,有的被斥为“乱纲”,更有数位女匠人间蒸发,尸骨无存。
她们要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
她们怕的是——女人能自己说话。
沈知微指尖抚过医札末页,那里有一行极小的墨字,笔力已竭,却倔强未折:
“吾辈不成光,愿为引线。后人若见此书,切莫回头。”
她闭了闭眼,喉间发紧。
原来从一开始,她就不是在创造什么新物。
她只是,在替三代女人,把被掐灭的声音,重新接上血脉。
三日后,赵嬷嬷匆匆入京,衣襟沾泥,手中捧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箱。
“姑娘……我在枫桥老宅地窖挖到的。”她喘着气,“箱子焊死了,我拿锤子砸了半宿才开。”
沈知微打开箱盖,三卷手抄本静静躺在内层油纸中,封皮题字苍劲有力——《织脉要略》。
她翻开第一页,呼吸骤然凝住。
书中详述“肌震辨损法”,通过肌肉震颤频率判断劳损程度,与她所创“织脉带”原理几乎一致。
更惊人的是,书中竟提出“群体共振监测”之构想:将多台织机连成网络,一旦某位织女心率紊乱、呼吸急促,整片机阵皆会发出警示。
这是超前三百年的工业健康预警系统。
末页,一行小字静静躺着:
“吾女若见此书,勿悲。我们没能活成光,但可以成为引路的线。”
沈知微跪坐在地,手中书卷沉如千钧。
窗外天光渐亮,晨雾弥漫,仿佛有无数无声的魂灵正穿过岁月,轻轻落在她肩头。
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何穿越至此。
不是偶然,是召唤。
当日下午,谢玄踏入掌医监。
他未穿官服,只一身玄衣,袖口微卷,手中无刃,却比持刀更令人胆寒。
他将一枚密封的蜡丸放在案上,声音低沉:“湖州急报。”
沈知微拆开,阅毕,神色不动,却将那半枚铜齿轮握得更紧。
谢玄盯着她,忽然道:“你可知那坊主是怎么死的?”
她抬眼。
他眸色如渊,缓缓道:“他不是自尽。”灰烬尚存余温,谢玄的声音却比冬夜更冷。
“不是自尽。”他一字一顿,像刀锋划过冰面,“是‘锁喉针’,从耳后斜刺入脑,瞬断呼吸,尸身无痕。那坊主颈侧肌理僵直,舌根发青,分明是死后被人摆成悬梁之状。”他抬眸,目光如铁钳锁住沈知微,“手法与崔九娘颈后那枚针孔——同出一源。”
沈知微指尖一颤,铜齿轮的棱角硌进掌心,留下四道深深的红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