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时,包德发在餐巾纸上写下:
真正的创新,是让科技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服务于科技。
丽莎咬着一块新推出的苹果派,笑着说:这个配方也是你优化的?
包德发微笑,这是卡洛斯的秘方。有些传统,不需要改变。
纽约深秋的雨夜,舒伯特剧院的金色招牌在湿漉漉的人行道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包德发一家刚结束在时代广场的科技会议,此刻正站在剧院门厅,水珠不断从他们的外套上滴落。
《歌剧魅影》,丽莎读着节目单,这是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但包德发的注意力早已被别处吸引。他的眼睛紧盯着天花板上复杂的灯光系统,手指在便携终端上快速滑动。看到那个自动追光灯了吗?它的转向速度比标准规格慢了0.5秒。这在关键时刻会破坏整个舞台效果。
演出开始后,当巨大的水晶吊灯缓缓升起,包德发忍不住掏出分贝计。音效工程师显然没有考虑剧院的声学特性,他低声对丽莎说,低频部分在第十排之后就开始衰减。
中场休息时,包德发借口去洗手间,却溜到了控制台区域。一个身材魁梧的保安立即拦住他:先生,这里禁止观众进入。
我只是想看看你们的调音设备...包德发试图解释,目光却越过保安的肩膀,看到了控制台上的设备型号。还在用Soundcraft Vi系列?这都是二十年前的技术了!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注意到他们的争执。有什么问题吗?她问道。这位是艾玛·陈,《数字时代》的音乐剧导演,她的作品正因为技术问题屡次推迟首演。
两天后,包德发出现在《数字时代》的排练现场。这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故事,需要大量技术支持。
我们的投影映射系统始终无法与演员的移动完美同步。艾玛向包德发展示问题所在。
包德发立即投入工作。他带来了自己的设备:运动捕捉传感器、激光测距仪、频谱分析仪。然而第一次技术彩排就变成了一场灾难。
当主演演唱关键唱段时,包德发的自动追光系统突然失灵,光束在舞台上疯狂游走。更糟糕的是,他改造的无线音频系统产生反馈,刺耳的啸叫声让演员们不得不捂住耳朵。
这就是你承诺的技术革新?制作人大卫·罗斯顿怒气冲冲,我们两周后就要首演了!
老灯光师弗兰克·莫里森,一个在百老汇工作了四十年的老人,冷冷地说:我早就说过,电脑永远取代不了人的判断。
随后的几天,包德发与剧组传统派系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一次灯光调试中,弗兰克故意使用老式调光台,绕过了包德发的智能系统。看好了,年轻人,弗兰克说,这才是真正的舞台灯光艺术。
但意外发生了。由于设备老化,一组灯光突然过热,差点引发火灾。虽然及时控制住局面,但这次事件让所有人意识到:变革是必要的。
包德发没有气馁,他仔细观察每位演员的需求,发现女主角莎拉因为早年听力受损,总是慢半拍。这不是她的演技问题,而是助听器的音频延迟导致的。
包德发决定改变策略。他不再试图完全取代传统技术,而是寻找融合之道。
他设计了一套隐形辅助系统: 为莎拉定制了骨传导耳机,实现零延迟音频传输;开发了智能灯光系统,既保留手动控制的灵活性,又加入自动追踪功能;制作了轻薄的动作捕捉服,帮助舞者保持队形而不影响动作。
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虚心向弗兰克学习舞台灯光的美学原理。色彩的温度不仅仅是个数字,弗兰克指着灯光滤片说,它是情感的语言。
在新一轮彩排中,包德发的改良系统展现出惊人效果。当莎拉演唱主打歌《数字之心》时,灯光自然地跟随她的移动,投影与她的每个动作完美同步。
连最挑剔的大卫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的感觉对了。
然而,就在首演前三天,一场更大的危机袭来。百老汇技术人员工会发出警告,认为包德发的自动化系统威胁到他们的工作岗位。
这不是要取代任何人,包德发在紧急会议上解释,而是为了让演出效果更好。
在包德发与技术工会主席麦克·奥莱利的谈判陷入僵局时,艾玛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让传统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新系统,实现技术升级。
包德发立即组织培训课程,教老技术人员如何使用智能系统。弗兰克最初拒绝参加,但当他看到这个系统如何帮助莎拉完美演绎角色时,态度开始软化。
也许我这个老家伙也该学点新东西了。弗兰克说。
《数字时代》的首演吸引了百老汇的众多重要人物。然而就在开演前两小时,一场雷暴导致剧院区域大规模停电。
备用发电机只能维持基本照明,舞台经理焦急地报告,所有智能系统都无法启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