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景龙元年(707 年)的长安,正月的寒风还未褪去凛冽,大明宫的紫宸殿内却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凝重。刚刚复位不久的唐中宗李显,正对着一份来自吐蕃的国书眉头紧锁,殿内的宰相们屏息凝神,无人敢先开口打破沉默。这份国书来自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字里行间满是恳切,却又带着不容拒绝的期待 —— 吐蕃希望能与大唐再次和亲,延续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奠定的 “舅甥之好”。
此时的大唐,刚刚从 “神龙政变” 的动荡中安定下来,中宗李显虽重登帝位,却面临着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的暗流,朝堂之上派系林立,边境也时有摩擦。而吐蕃自文成公主入藏后,与大唐的关系时好时坏,高宗时期曾因安西四镇爆发多次战争,直到武则天晚年,两国才重新走向和解。赤德祖赞年幼继位,由祖母没庐氏辅政,为了稳固政权、缓和与大唐的关系,和亲成为吐蕃高层眼中最稳妥的选择。
中宗看着国书,心中自有盘算:和亲既能避免边境战火再起,又能彰显大唐的天朝上国地位,可派谁去呢?他的女儿们中,安乐公主骄纵跋扈,绝无远嫁他乡的可能;永泰公主体弱多病,经不起长途跋涉。就在此时,他想起了六弟李旦的女儿 —— 年仅十岁的李奴奴。
李奴奴的身世带着几分曲折。她的父亲李旦曾两度登基,又两度退位,在武则天掌权的岁月里,始终处于小心翼翼的境地。李奴奴出生时,李家虽已摆脱了武则天时期的高压,但依旧未能完全掌控朝政。这位年幼的公主,平日里在深宫中并不起眼,性子沉静,却比同龄孩子多了几分懂事。中宗召来李奴奴,见她虽年幼却举止端庄,眼神中没有丝毫怯懦,心中便有了决定。
景龙元年四月,中宗正式下诏,册封李奴奴为 “金城公主”,决定以公主之礼将她嫁往吐蕃。这个消息传来时,李奴奴正在宫中的书斋里跟着女官读书,听到自己将要远嫁的消息,她手中的毛笔顿了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痕迹。女官见她脸色发白,连忙安慰,可李奴奴只是沉默了片刻,便起身向中宗的宫殿行礼谢恩 —— 她知道,从被册封为公主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与大唐的安危、与两国的和平紧紧绑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一年里,长安开始为金城公主的和亲做准备。中宗对这位 “养女” 格外上心,不仅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还特意挑选了学识渊博的官员和技艺精湛的工匠随行,其中包括掌管天文历法的博士、擅长医药的医师、精通纺织的女工,以及携带了数千卷儒家经典、佛经、农书的学者。中宗深知,金城公主的和亲,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联姻,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递,就像当年的文成公主一样,她将带着大唐的文明,在吐蕃播下新的种子。
景龙二年(708 年)的冬天,长安飘起了大雪,整个皇城银装素裹。金城公主站在大明宫的城楼上,望着脚下的长安城,这是她生活了十一年的地方,也是她即将告别的故土。她的母亲紧紧握着她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滑落,而金城公主却只是轻轻拍了拍母亲的手背,轻声说道:“母亲莫哭,女儿此去,是为了大唐与吐蕃的和平,若能让边境百姓不再受战火之苦,女儿纵使远在他乡,也心甘情愿。” 那一刻,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女孩,眼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坚定。
景龙三年(709 年)正月,金城公主的和亲队伍正式从长安出发。中宗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送到长安城外的灞桥,为她设宴践行。席间,中宗酒过三巡,看着眼前亭亭玉立的金城公主,不禁感慨道:“朕的公主,此去万里,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说罢,竟落下泪来。金城公主跪地行礼,说道:“陛下放心,臣女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大唐百姓的期望,维系好唐蕃两国的友好。”
和亲队伍规模庞大,前后绵延数十里,除了金城公主的随从、工匠、学者,还有护送的士兵数千人。队伍携带的嫁妆更是不计其数,其中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大量的种子、农具、医疗器械,以及《礼记》《诗经》《左传》等儒家典籍,甚至还有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佛像 —— 这是中宗特意赐予金城公主的,希望她能在吐蕃弘扬佛法,也象征着大唐对吐蕃的友好情谊。
然而,万里征途的艰难,远超所有人的想象。从长安出发,首先要经过河西走廊,这条道路虽说是大唐与西域交流的要道,但冬季寒风刺骨,夏季酷暑难耐,沿途多是戈壁荒漠,水源稀缺。金城公主坐在装饰华丽的马车里,起初还能透过车窗欣赏沿途的风景,可没过多久,马车在颠簸的道路上摇晃不停,她开始感到头晕恶心。随行的女官连忙为她送上汤药,可她只是喝了几口,便又坐直了身子 —— 她知道,自己是这支队伍的核心,若是她表现出软弱,只会让其他人更加焦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