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般的混乱时代。中原大地硝烟弥漫,各路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纷纷建国称帝;而偏安西南的巴蜀之地,凭借着山川险峻,暂时得以远离中原的战火,形成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为一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喘息之机。就在这片被称为 “天府之国” 的土地上,在风景秀丽的青城山下,公元 883 年前后,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便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前蜀花蕊夫人 —— 徐氏。
徐家在当地算不上显赫大族,却也是书香门第,家中世代以耕读为业。父亲徐耕虽未在朝为官,却饱读诗书,性情儒雅,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徐氏出生时,正值暮春时节,青城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绽放,火红一片,仿佛为这个女婴的降临增添了几分祥瑞之气。父亲徐耕见女儿生得粉雕玉琢,一双眼睛灵动明亮,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心中十分欢喜,便为她取名 “舜英”,取自《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之句,寄望她能拥有如木槿花般美丽的容貌与坚韧的品性。
徐舜英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别的孩童还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之时,她便已能跟着父亲吟诵简单的诗句;四岁时,便能背诵《诗经》中的多篇诗文,且对诗句的含义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父亲徐耕见女儿如此聪慧,更是倾尽全力教导她,不仅教她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教她琴棋书画、女红针织。徐舜英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无论学习什么,都能很快掌握要领,并且总能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舜英的容貌愈发清丽脱俗,气质也愈发温婉娴静。她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在自家的小院中,伴着窗前的芭蕉或院中的梅花,一边抚琴,一边吟诵自己创作的诗词。她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常常能引得听到的人驻足赞叹。有一次,一位路过徐家小院的文人,偶然听到了徐舜英吟诵的诗词,不禁被其中的意境所打动,驻足良久。待徐舜英吟诵完毕,这位文人便上前与徐耕交谈,夸赞徐舜英才华横溢,将来必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徐耕听后,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女儿的才华得到了认可,担忧的是在这个乱世之中,女儿如此出众的才华和容貌,会不会给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当时的巴蜀之地,虽暂时安定,但也并非一片净土。各地的豪强地主拥兵自重,时常发生争斗,百姓的生活也时常受到威胁。徐家为了躲避战乱,曾多次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徐舜英见识到了民间的疾苦,看到了百姓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这些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对这个乱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常常在诗词中抒发自己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比如她曾写过一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虽然这首诗后来被误认为是其他诗人所作,但据史料记载,这其实是徐舜英早年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的,诗中充满了对农民辛勤劳作却不得温饱的同情。
在徐舜英十六岁那年,一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机会降临了。当时,占据巴蜀之地的西川节度使王建,正在广纳贤才,同时也在民间挑选美女充实自己的府邸。王建原本是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早年曾做过屠牛、盗驴、贩私盐的勾当,后来参加了唐末的农民起义军,之后又投靠唐朝,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谋,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占据了西川之地,成为了一方诸侯。王建虽然出身草莽,但却十分重视人才,也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对有才华的人更是格外看重。
负责为王建挑选美女的官员,听说了青城山下徐家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便特意前来探访。当这位官员见到徐舜英时,顿时被她的容貌和气质所折服。徐舜英身着一身素雅的衣裙,站在庭院中的海棠花下,肌肤胜雪,眉目如画,一双眼睛中透着聪慧与灵动,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温婉娴静的气质。官员与徐舜英交谈片刻,发现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对诗词歌赋有着极深的造诣。官员心中暗自赞叹,认为徐舜英绝对是王建想要寻找的人才,于是便将她的情况如实禀报给了王建。
王建听说后,十分好奇,便派人将徐舜英接到了自己的府邸。当王建见到徐舜英时,也被她的才貌所吸引。王建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也粗通文墨,他与徐舜英谈论诗词歌赋、古今历史,徐舜英都能对答如流,而且见解独到,常常能说出一些让王建耳目一新的观点。王建心中十分欢喜,当即决定将徐舜英留在自己的府邸中,封为 “才人”。
徐舜英的父亲徐耕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希望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归宿,王建作为西川节度使,权势显赫,女儿跟随他,或许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女儿进入权贵之家后,会卷入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难以自保。但事已至此,他也无法拒绝,只能叮嘱女儿在王建的府邸中要谨言慎行,照顾好自己。徐舜英含泪告别了父母,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走进了王建的府邸,也走进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