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的秋,总带着一股子浸在骨子里的爽朗。
风从连绵的青山间漫下来,掠过沉甸甸的稻穗,翻起层层金浪,那饱满的稻粒相互碰撞,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大地在低声吟唱丰收的歌谣。
村口的晒谷场上,金黄的稻谷铺成了厚厚的毯子,村民们戴着草帽,脸上淌着汗珠,却笑得合不拢嘴,手里的木锨一扬,谷粒在空中划出一道闪亮的弧线,落下时溅起细碎的光。
“你瞅瞅这稻子,颗粒多饱满!往年种普通稻,一亩地也就收个七八百斤,现在种这袁院士培育的优质稻,一亩地能收一千二三百斤,而且价钱还比普通稻高两倍多!卖了个良种价”
王老实一边翻着稻谷,一边跟身边的会计李景山感慨,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欢喜,“这合作经营就是好啊,当初林书记说要搞规模化,我还心里犯嘀咕,现在好了,不仅粮价稳,销路还不愁,听说咱们的大米都卖到国外去了!”
李景山连连点头,手里的活儿也不停:“可不是嘛!以前种粮全看天,收了粮还得愁卖,有时候遇上收购商压价,一年的辛苦就白搭了。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收割,连销售都不用管,年底分红直接揣兜里。我家今年分了三万多,比往年种三年地还多!”
这话一出口,周围的村民们都凑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我家也分了两万八,给儿子攒的彩礼钱都够了!”
“我打算用这钱盖个新瓦房,再买台农用三轮车,以后干活更方便!”
“林县长真是咱们南岭的大功臣啊,要是没有他,咱们哪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村民们的议论声顺着风飘远,恰好传到了不远处的田埂上。
林雨潇正站在那里,望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嘴角噙着一抹欣慰的笑容。他穿着一身简单的运动服,裤脚挽到膝盖,沾满了泥土,却丝毫掩不住眼里的光彩。
身旁的陆方舟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正在记录着什么,柳婉叶则拿着相机,不停抓拍着村民们丰收的喜悦瞬间。
“雨潇,你听,村民们这心里是真信服了。”
柳婉叶放下相机,笑着对林雨潇说,“当初咱们推合作经济规模化经营的时候,多少人质疑观望,现在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个个都主动找咱们要加入合作社呢!”
林雨潇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群山:“这只是第一步。南岭的资源这么好,不能只满足于种粮卖粮,咱们得把产业链做长,把附加值提上去,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让南岭真正富起来。”
“你说的是乡企建设的事吧?”
陆方舟合上笔记本,看向林雨潇,“你之前说要从产业链连接入手,具体怎么干,咱们是不是该好好合计合计了?”
“没错,”林雨潇转过身,眼神坚定,“现在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已经见了成效,水稻产量稳定,品质又好,这就是咱们最大的优势。我打算以水稻为突破口,建立稻米综合加工厂,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开发,一步步把南岭米业做起来。”
“以水稻为原料?”
柳婉叶有些好奇,“咱们常见的就是把稻谷加工成大米,还能开发出别的产品吗?”
“当然能!”
林雨潇笑着说,“袁院士培育的这个特色品种,是优质水稻,米质好、香味浓,可塑性很强。咱们可以先从基础加工做起,稻谷烘干、储存,然后加工成普通大米,再升级做免洗米、自熟米。除此之外,还能加工成米粉,做各种米糕、米饼、大米点心,甚至可以开发大米饮料、大米蛋白粉,形成系列化产品。这样一来,水稻的附加值就能翻好几倍!”
陆方舟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单纯卖稻谷,一斤也就几块钱,要是加工成成品,价格能翻十倍不止。而且这样还能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我已经跟企业办的几个小伙子们沟通过了,他们都很有干劲,愿意跟着咱们一起干。”
林雨潇说,“接下来,咱们要做的就是征地、建烘干塔、储粮罐,然后建工厂。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先建一个基础加工厂,等运转起来了,再慢慢扩建,最终形成一个拥有十来个工厂的南岭米业集团。”
“征地的事会不会有难度?”柳婉叶有些担心,“村民们会不会不愿意把地拿出来?”
“这个不用担心,”林雨潇胸有成竹,“咱们可以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给村民们合理的补偿,而且工厂建成后,优先录用流转土地的村民进厂工作,保证他们的收入只增不减。我相信,只要把好处跟村民们说清楚,他们一定会支持的。”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林雨潇就带着陆方舟、柳婉叶和企业办的几个小伙子,来到了村东头的一片空地。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离合作社的稻田也近,非常适合建工厂。
“这片地大概有五十亩,足够咱们建第一个加工厂和烘干塔、储粮罐了。”林雨潇指着空地说,“肖远志,你负责联系测绘队,尽快把地形测绘出来,出一份详细的规划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