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夷族去年饿死了多少人?”放勋当时静静地坐在土窑门口的石碾上,手中轻轻搓着麦粒,目光平和而又充满力量。“当他们的孩子饿得哭着要粮时,你的铜刀难道能割出麦子来吗?”他缓缓抬起手指了指天上高悬的太阳,神情庄重而严肃。“你看这日头,它公平地照耀着共工氏的帐篷,也同样温暖着夷族的草屋。若是咱们的心眼,比日头还要偏私狭隘,那迟早有一天,会被自己内心的阴暗影子绊倒,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刻,皋陶已喝得满脸通红,正热情地拉着东夷的首领,兴致勃勃地比划着水渠的走向,分享着治水与耕种的经验。而那位东夷首领,去年还曾带着族人在淮河边为了粮食而争斗抢夺,如今却心甘情愿地把腰间佩戴的玉珏解下来,恭敬地塞进放勋手里,诚挚地说道:“大首领,这是俺们部落视为最珍贵、最明亮的玉,可跟您的品德与功绩比起来,它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
祭台分物,民心所向
当太阳渐渐升到中天,那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大地上。此时,祭台的周围已然堆满了来自各地的贡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兖州的丝绸,如云雾般轻柔细腻,闪烁着华贵的光泽;青州的海盐,颗粒晶莹剔透,仿佛凝聚着大海的精华;荆州的丹砂,色泽鲜艳夺目,散发着神秘的气息……然而,放勋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让族人们把这些珍贵的贡物全部搬到山脚,一一分发给随行的部落民众。
“我要的并非这些身外之物,”放勋站在祭台的中央,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被风温柔地送向远方,传进每一个人的耳中。“我希望你们回去之后,能够把灌溉的渠挖得更深一些,让水源能够更充分地滋润土地;把谷种挑选得更加饱满,确保来年有个好收成。让你们部落的老人都能吃饱穿暖,安享晚年;让孩子们都能茁壮成长,充满希望——这,才是献给天地最好的祭品,才是我们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应尽的责任。”
人群中,忽然传来一阵轻轻的啜泣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是一个从三苗来的妇人,她的怀里紧紧抱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去年,无情的洪水冲毁了她家的茅屋,在他们陷入绝境之时,是放勋派来的船队及时赶到,救了他们的性命,并且还送给她一把崭新的镰刀,帮助她重新开始生活。“大首领,”妇人激动得哽咽着,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轻轻地把孩子举过头顶,“您看,他长肉了。”
方勋眼中满是慈爱,他轻轻地摸了摸孩子的头。那孩子仿佛感受到了放勋的温暖与善意,咯咯地笑了起来,还伸出小手去抓放勋发间的柳芽,那纯真无邪的笑容如同春日里最灿烂的阳光。阳光透过孩子的指缝,在放勋的手背上投下细碎的金斑,宛如撒了一把闪闪发光的星星,为这温馨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梦幻的色彩。
仓颉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刻着龟甲,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刻得最多的字,便是“明”。有时,这个字刻在记录治水艰辛历程的竹简上,见证着放勋带领众人与洪水顽强抗争的岁月;有时,它出现在分发粮种的账簿里,记录着放勋为部落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与奉献;有时,又刻在部落首领们歃血为盟的誓书上,象征着大家在放勋的引领下,追求光明、公正与团结的坚定信念。他渐渐地领悟到,这个字里所蕴含的日月,不仅仅是天上那给予万物光明的光影,更是人们心中那追求公平、正义与善良的亮堂,是放勋高尚品德与伟大理想的生动体现。
篝火夜话,贤德传承
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山脚下,燃起了熊熊的篝火,跳跃的火苗照亮了每一个人的脸庞,也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放勋坐在人群的中间,静静地聆听着各族人唱着新编的歌谣。歌谣的歌词质朴而真挚,没有华丽的称颂之词,只是简单地唱着“渠水甜,麦饭香,日头照得心里亮”。这看似平凡的词句,却真切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以及对放勋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时,一个瞎眼的老人摸索着,缓缓凑到方勋身边。他的手中紧紧握着一个陶埙,那陶埙在岁月的摩挲下,显得有些陈旧,但却承载着老人满满的心意。老人将陶埙递给放勋,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俺虽然看不见日头,可俺能听见它照着麦子生长的声音,就像您说话的调子,那么温暖,那么让人安心。”
方勋轻轻接过陶埙,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随后,他将陶埙置于唇边,轻轻吹奏起来。呜咽的乐声如泣如诉,顺着风悠悠地飘向远方,与淮河那澎湃的涛声、篝火燃烧的噼啪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首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妙交响曲。在这动人的旋律中,放勋看见远处的山坳里,有个少年正借着皎洁的月光,认真地整理着农具。那正是白天在船头眺望的孩子,此刻,陶罐里的稻种已被他小心地埋进了土里,如同埋下了一个美好的梦想,等待着生根发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