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茜一瘸一拐地往娘家走,十几里的路,平时脚程快,一个时辰也就到了,可今儿腿上裹着草药,每走一步都跟踩在刀尖上似的,没走半程,额头上的汗就把粗布褂子浸得透湿,贴在背上,风一吹凉得刺骨。
路上偶尔遇见赶早去镇上的村民,看见她这模样,都忍不住问两句,宋茜只敢含糊着说“回娘家看看”,不敢提张仙凤逼她来要粮食的事——她怕被人笑话,更怕娘家知道了,又要替她操心。
走了快两个时辰,终于看见娘家村口的老槐树了。那棵槐树是她小时候常爬的,树干上还留着她刻的小记号,可此刻看见,宋茜心里没有半点暖意,反倒越来越慌——她知道娘的脾气,要是知道她来要粮食,肯定会急得睡不着觉,可家里要是真没有,娘又该多为难?
推开娘家那扇破旧的木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鸡窝的老母鸡在咯咯叫。宋茜喊了一声“娘”,就看见娘从屋里拄着拐杖走出来,头发又白了不少,背也更驼了,看见宋茜,眼睛一下子亮了,可再看见她肿着的腿和脸上没消的印子,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你咋来了?这腿咋了?脸又是咋回事?是不是张仙凤又打你了?”娘快步走过来,伸手想碰她的腿,又怕碰疼她,手在半空中停了半天,才轻轻落在她的胳膊上。
宋茜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哽咽着说:“娘,我没事,就是不小心摔了一下。我……我来是想跟你说,家里要还粮站的救济粮,五十斤玉米面,二十斤白面,要是没有,就得拿七块大洋,张仙凤让我来家里找找,看有没有粮食……”
话刚说完,娘的脸就白了,叹了口气,拉着宋茜往屋里走:“你坐,娘给你倒碗水。粮的事,你也知道,去年冬天咱家用的都是借邻居的,开春刚还上,仓里就剩点够咱娘俩吃半个月的玉米面,哪还有多余的给你拿回去?”
宋茜坐在炕沿上,看着屋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两把椅子,心里更酸了,她就知道家里没有,可张仙凤根本不信,还逼她来要。
“那……那大洋呢?家里有没有凑得出的大洋?”宋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她知道娘手里肯定没多少积蓄,可除了娘家,她实在不知道该找谁了。
娘从枕头底下摸出个布包,打开来,里面只有三枚大洋,还有几枚铜板,娘把布包递到宋茜手里:“这是娘攒的,本来想给你攒着,让你偷偷留着应急的,现在就这三枚了,你先拿着,剩下的娘再去跟邻居问问,看能不能借到点,可你也知道,邻居家也不宽裕,不一定能借到。”
宋茜捏着那三枚大洋,冰凉的银元硌得手心疼,她赶紧把布包塞回娘手里:“娘,我不能要你的钱!你身体不好,还得吃药,这钱你留着自己用!我再想想别的办法,实在不行,我就跟张仙凤说,家里没有,让她再想办法。”
“你跟她说有啥用?”娘急了,又把布包塞给她,“张仙凤那性子,能饶得了你?你拿着,就算不够,也能顶一点,总比你回去挨打好。娘再去问问王婶,她跟咱关系好,说不定能借到一两枚。”
说完,娘就拄着拐杖往外走,宋茜想拦都没拦住。她坐在屋里,看着桌上那碗凉了的水,心里又酸又涩,娘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为她的事奔波,可她却一点办法都没有,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更别说保护娘了。
没一会儿,娘回来了,手里拿着两枚大洋,脸上带着点疲惫,却笑着说:“借着了,王婶借了两枚,说不用急着还,等咱宽裕了再说。现在一共五枚,还差两枚,你先拿着回去,娘再慢慢给你凑。”
宋茜接过那五枚大洋,眼泪掉得更凶了,哽咽着说:“娘,谢谢你,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定把钱都还上,还好好孝敬你。”
“傻闺女,跟娘说啥谢。”娘擦了擦她的眼泪,“你在陈家好好的,别总受气,要是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回娘家来,娘就算砸锅卖铁,也能养着你。”
宋茜点了点头,不敢再久留——她怕回去晚了,张仙凤又要找事。她跟娘告了别,把五枚大洋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又揣了娘塞给她的两个窝头,才转身往陈家走。
娘送她到门口,一直看着她走远,才慢慢转身回去。宋茜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眼,看见娘还站在门口,心里一阵难受,赶紧转过头,咬着牙往前走。
往回走的时候,太阳更毒了,腿上的伤口也越来越疼,宋茜走得很慢,走几步就歇一会儿,怀里的大洋被体温焐得发烫,她时不时摸一下,生怕丢了——这可是娘和邻居凑的血汗钱,要是丢了,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走到半路,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宋茜实在走不动了,就靠在一棵大树下歇脚,拿出怀里的窝头,慢慢啃着。刚啃了两口,就听见树林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宋茜心里一慌,赶紧把窝头藏起来,又摸了摸怀里的大洋——她怕遇到坏人,把钱抢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