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这样,这位一向繁忙的廷尉大人,才会在巡视途中特意绕道过来。那天下午,李斯亲自来到工地。我在路旁迎接,递上早就准备好的竹简——《恒温窖建造标准六十六条》。
他念出标题时眉头带着疑惑,翻开细读,表情越来越凝重。条文不仅列明了不同土质对应的墙壁厚度、排水坡度、通风口与主窖的黄金距离比例,还记载了每百步预埋测量湿度的竹签,七天轮换,观察颜色变化等前所未闻的方法。
很久,他合上竹简抬起眼睛,目光锐利如刀:这些数字,这么精细,从哪里来的?我低下头,嗓音沙哑疲惫:回禀大人,奴婢愚钝,没有什么奇巧。只是连续六个通宵,每天蹲在废弃的旧窖里,一寸寸量水痕,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数蜡烛火苗的变化,用最笨的方法,才勉强凑出些规矩。
——当然是假的。这些参数,其实是我把现代通风系统公式和土壤力学简化而成的经验数值。但眼睛里的血丝是真的,那是连续推算、画图、校验留下的痕迹。
李斯凝视我布满血丝的双眼,很久,叹了一口气,复杂难言。他把竹简递还,沉声说:你不是在建几个地窖,你是在为大秦,立下一种规矩。
秋寒渐渐重了,连日天气阴晴不定。地窖整改完毕后,我终于能在灯下多坐半个时辰。就在我揉着酸胀的眼睛准备睡觉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沉重、坚定,带着三十年宫墙压出来的钝痛。
推门进来的,竟然是程素娥。她没说话,从袖子里取出一本边角泛黄的簿册,重重拍在桌子上。这是先王妃在世时的四季供膳单,三十年来从没外传过。她声音沙哑,你说要让天下人吃饱,想知道百姓肚子里的日子。那你首先该知道,贵人餐桌上的每一筷子菜,背后牵动的是哪里的田,哪里的路,和千家万户的命。
我心里一震,颤抖着手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的小楷,标注着稀有蔬菜水果的产地、采摘时节、驿路耗时,更有一行触目惊心的数字——路途损耗比例。这不是供膳单,是一张活生生的大秦高端农产品物流图!
我郑重地收好,向她深深鞠了一躬:多谢程姑姑,让我看清了这盘棋,到底有多大。她冷冷地转身,到门口突然停步,背影僵硬:你别以为我信你了......我只是,不想再看着那些为了找一口吃的就白白死去的人了。
——那一年齐地大旱,她妹妹抱着孩子跪在仓库外面,最后被人拖走时,嘴里还咬着半根草根。
那天晚上,我点燃三炷香,第一次以稽核参理的身份启用青铜令牌的特权。把连日来的心血汇成《冬储体系三策》,连夜呈递给嬴政:
一是建立标准,颁布执行《恒温窖建造标准六十六条》;
二是设置巡查,安排专职御史按季节巡视各郡,直接向咸阳报告;
三是确立赏罚,粮食储存完好的奖励,超标的严惩。
奏疏末尾,附了一张亲手绘制的地图。红蓝双线纵横在帝国版图上,标出三十六个郡适合建窖的地方:蓝线是目前能力可及的区域,红线则勾勒出未来五年粮食储备扩展的脉络。
三天后,朱批回来了,天子玉玺下面,只写了一个字:旁边有御笔小字:此图关系国家根本,赐名丰廪图。命令少府依照这个另画国家地图,分发各郡,立即备案。
就在这时,阿芜悄悄进门,掌心摊开一张烧焦边的残纸。姐姐,我在赵府西角门外的灰桶里翻了半天......这张纸刚扔进去,还没烧透。她低声说,他们以为没人敢靠近,我就假装成捡柴火的婢女混了进去。
纸上潦草一行:姜氏私通外郡,图谋广泛散布。我展开那幅丰廪图,又低头看手中的残片,忍不住轻轻笑出声。烛火跳动,映照我嘴角一丝冰冷的快意。
你们终于看明白了。我想要的,从来就不是修好几个小小的地窖。我是要把整个大秦帝国的粮食命脉,一针一线地,全部织进我的网里。这张网,现在才刚刚开始撒下。咸阳宫里的风,比我想象中,要来得更快一些。呜呜,我这穿越生活真是越来越刺激了!
喜欢暴君读心:我靠剧透拿捏他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暴君读心:我靠剧透拿捏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