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日到了,柳树梢头刚刚冒出点新绿,嫩生生的,看着就让人心情好。咸阳城外的官道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很。
祭祀土地神的鼓乐声从各个里坊间隐隐约约传过来,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里飘着一股久违的、让人鼻子发酸的……家的味道。
我正趴在书案上,埋头整理这个季度推行《均输监六律》之后的汇总账册。烛火一跳一跳的,在竹简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墨迹还没完全干透呢,我的指尖还沾着点朱砂,凉丝丝的。
忽然,门外响起一阵脚步声——轻快,却又透着一股子熟悉。不是衙门里公差那种四平八稳的踏步,也不是下属官吏那种小心翼翼、带着拘谨的叩门声。是阿芜!是阿芜那丫头独有的、带着陈留水乡韵味的碎步子,像春天细细的雨点打在青石板上,又清脆,又温柔,听着就让人安心。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她就站在那片昏黄的灯影里,一身风尘,脸上却带着暖暖的笑意。
半年没见了,她的眉眼还是那么温婉秀气,可那笑容深处,好像藏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仿佛她那看着单薄的肩膀上,正扛着什么看不见、却重得要命的东西。
我的心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唉,这次重逢,恐怕不光是姐妹团聚的温暖那么简单啊……说不定,又有什么烫手的山芋要扔给我了。
这一切的麻烦,还得从“月见九算策”刚推行下去的第一个月说起。
那时候,我还天真地以为,只要我这头使劲儿扳动了“大秦”这架老古董水车的第一根辐条,后面那些齿轮就能顺顺当当地跟着转起来,国策就能像水一样哗啦啦流遍全国。
结果呢?我这儿气儿还没喘匀乎呢,一盆夹着冰碴子的冷水,就毫不留情地从我头顶浇了下来,透心凉啊!
先是南阳那边的转运仓出问题——三千具崭新的铁制农具,就那么堆在仓库里,堆得跟小山一样!没人要啊!潮湿的空气让铁器表面泛起了暗红色的锈迹,看着像一块块凝固了的、发黑的血痂,别提多扎眼了。我用手拂过一把犁铧的刃口,指尖居然留下了一道黄褐色的锈痕——这就是没人用、白白放坏了的铁证!
可气的是,千里之外的陇西盐井,又因为缺少人手干活,产量“唰”地掉了一大截。边关送来的军报,上面的字句都带着火星子,满是怨气:“士兵没有盐巴吃,浑身浮肿,没力气,晚上肿得睡不着觉!”
更要命的是,下面三个郡报上来的盈亏账本——我的天老爷!那格式真是五花八门,花花绿绿,我粗粗一看,足足有七种不同的记账法子!
那天,程素娥姐姐几乎是撞开官署大门冲进来的,怀里抱着的竹简稀里哗啦差点散了一地,声音都在发颤:“大人!您快看看!河东郡报上来的账,他们……他们居然用牲口数量的增减来折算利润!这……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闻所未闻的笑话!”
我接过那沉甸甸的竹简,指尖碰到上面粗糙的刻痕,耳边是程素娥因为气愤而急促的呼吸声。
我只扫了一眼,一股寒意“嗖”地一下就从尾椎骨窜上了后脖颈,汗毛都立起来了。
数字,本来应该是天底下最公平、最不会说谎的尺子。可现在,连这把尺子都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它立刻就变成了那些贪官污吏手里最锋利的刀子!他们想怎么切割就怎么切割,想怎么遮掩就怎么遮掩,随心所欲!
再好的国家政策,落到这帮人手里,也只会变成他们往自己口袋里捞钱的温床和掩护!
这架名叫“大秦”的巨型机器,我以为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扳动了让它前进的齿轮。可谁能想到,机器下面的底座早就锈蚀烂透了,到处都是使绊子、拖后腿的暗桩!真是让人憋屈得想吐血!
那天晚上,我官署里的灯火,彻夜未熄。
烛火不安分地跳动着,在墙上投下我伏案的影子,看着像一只不肯认输、固执得不肯合眼的孤鸟。
我对程素娥下了死命令,语气斩钉截铁:“立刻拟订《均输监六律》!第一条,给我统一度量衡和所有官营物资的定价!一斤就是一斤,一钱就是一钱,全天下官家卖的东西,必须一个价,没有第二种说法!第二条,统一会计记账的科目!什么是本金,什么是损耗,什么是毛利,什么是纯利,统统以我今天定下的标准为准!差一分一毫,都算是错账!第三条,统一上报周期!每个月必须有一份小结,每个季度必须有一份大结!谁敢拖延不报,一律按失职查办!最后,给我设立‘红黑榜’!每个月把各个郡的绩效成绩张榜公布出来,干得好的,奖励!干得差的……哼,我就让他们的官声,在咸阳城里彻底发霉烂掉!”
这新规矩一出,简直像一块巨石砸进了表面平静、实则淤积的死水里,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最先跳出来指着鼻子骂我的,居然是那位名声赫赫的儒家大学者,荀况老先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