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儿臣以为,当以工、商为首务。
扶苏从容应答。
太子殿下!
李斯按捺不住,出列反驳:此乃谬误。
从未听说以商立国者。
如齐、赵等国重商轻农,虽一时富庶。
然农为根基,乃立国根本。
我大秦铁骑一到,顷刻覆灭。
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太子莫非欲效仿齐、赵 ** 之君?
(
李斯虽暂时失势,但余威尚在。
他刚说完,众臣立即齐声响应,声势浩大。
扶苏脸色骤变。
若只有一人指责他,他大可置之不理。
可满朝文武皆认为他有错,扶苏顿觉压力如山,喉头滚动,思索着如何反驳。
“我看李相才是大错特错!”
“错得离谱!”
一道洪亮的声音骤然响起。
** 大步上前,站到扶苏身旁,毫不避讳地与李斯对视。
“你……”
“朝堂之上,岂容你胡言乱语!”
李斯怒目而视,牙关紧咬。
** 漫不经心地挠了挠脖子。
怎么?
想吓唬我?
陛下都未开口,你算什么东西!
“**,休得放肆。”
嬴政沉声道:“李相所言有何不妥?你有何高见,细细说来。”
“遵命。”
** 正色行礼。
李斯心中郁结难消。
** 在殿上如此无礼,竟被轻描淡写带过。
陛下未免太过偏袒!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农事亦是如此。”
“重农需先重工,再兴商贸,方能反哺农业,形成良性循环。”
“秦国以一地之力抗衡六国,李相可知缘由?”
** 高声问道。
“自然是陛下圣明,群臣竭力,将士用命。”
“军民同心,自然所向披靡。”
李斯振振有词。
众臣纷纷点头称是。
嬴政见**摇头,笑问:“陈卿另有见解?”
“正是。”
** 肃然道:“臣以为,秦国工农业更为先进,效率更高,正是凭借先进生产力击败六国。”
群臣面露困惑。
这番话他们听得云里雾里!
好在**随即解释:
“据臣所知,陛下统一天下前,六国农耕水平相近,人均耕作七八亩地。”
“而秦国人均耕作已达十六亩!”
“足足高出六国一倍!”
“换言之,大秦百姓一人可抵六国两人。”
“高效农耕为大秦节省劳力,提供了更多兵源。”
始皇帝微微颔首。
** 所言有理有据,远比空谈更具说服力。
关中盛产牛马,尤以马耕见长。
朝廷配发的青铜与铁制农具,令耕作事半功倍。
列国无此便利,岂能与秦抗衡?
**话到一半,忽觉背脊发凉。
抬眼便撞上嬴政森冷的目光。
陛下明鉴!
那些陈年旧账,您怎的还记在心上?
**话锋急转:再说 ** 。
秦弩威名远播。
可十年前,世人皆道天下劲弩出韩国。
韩弩射程八百步,远可穿甲,近能贯心。
韩剑更是吹嘘能陆斩牛马,水劈鸿雁。
如今谁还提韩国兵刃?
全因秦国的匠坊规模宏大,产量碾压。
待灭了韩国,秦匠博采众长,
将士们的兵甲愈发精良,这才所向披靡。
**殿中武将纷纷颔首。
**虽是个狂徒,这话倒有几分见地。
陈少府为何避重就轻?
方才论农事,此刻又扯 ** ,究竟意欲何为?
李斯冷声质问。
**嗤笑:李相年高,怕是耳背了。
那便说个明白——
农战之本,皆系于工业根基。
退而言之,单说农具。
如今官府虽发农器,却管制过严。
每件都要刻记编号,遗失需重金赔偿。
即便用坏也得折价补银。
害得百姓将农具供若珍宝,
不敢用于重活,岂非荒唐?
嬴政突然发问:依你之见?
**对答如流:农具当如野菜般廉价——
十斤麦换把锄,坏就再换。
如此方能物尽其用。
再说秦地旱田,灌溉艰难。
下等田亩产仅十余斤,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昂首挺胸道:水车不仅能磨面打铁,更能引水浇田。
渭河奔流不息。
只要造够水车,定叫每寸旱地变良田。
下等田变沃土,收成何止翻十倍?
李斯振袖怒斥:荒谬绝伦!
铜铁皆需开矿冶炼,千里转运锻造,耗费几何你可知晓?岂能这般廉价?
轻咳一声,傲然道:李相莫非忘了,下官当年正是经营铜铁起家。
究竟谁更懂行?
李斯面红耳赤:尔...尔...
扶苏急忙侧首掩面,强忍笑意。
陛下,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
欲兴农耕,必先强工造。
良器在手,方能拓荒垦殖。
水车普及,必使大秦粮仓岁岁丰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