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的血迹未干,急救室门上的红灯像一块灼烧在每个人心头的烙印。调查组内部弥漫着一种悲愤而压抑的气氛,技术排查陷入僵局,关键证人濒临死亡,对手的狠辣与嚣张让人不寒而栗。正面强攻的路径似乎被一道道无形的铁壁重重封锁。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时刻,苏晴,这位嗅觉敏锐、韧性十足的调查记者,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进攻路线。既然直接通往高考舞弊核心的道路暂时被堵死,既然对手的能量似乎能渗透进省级部门甚至动用极端暴力,那么,她就攻击他看似坚不可摧的另一个堡垒——他的商业帝国。
她要将张天贵和他的张氏集团,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让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付出最惨痛的商业代价!她要让张天贵尝尝众叛亲离、焦头烂额的滋味!
她没有再试图去叩响省教育厅或公安局那沉重而冷漠的大门,而是将自己关在报社的资料室里,以及通过各种隐秘渠道,开始疯狂地搜集、整理、核实一切关于张氏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黑历史。
环境污染、非法用地、偷税漏税、安全生产事故、工程质量问题、非法集资…这些对于许多野蛮生长的本地民营企业而言,几乎是伴生性的毒瘤。过去,凭借强大的地方关系和保护伞,这些污点被很好地掩盖或“摆平”了。但现在,张天贵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头上的保护伞自身难保,正是揭开这些盖子的最佳时机!
苏晴的办公桌上很快堆起了小山般的材料:内部员工匿名提供的违规排污照片、被压下去的工伤事故赔偿协议复印件、与民争利的征地合同条款、以及一些看似正常却经不起推敲的税务报表…
她昼夜不休,双眼布满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她与财经调查记者合作,分析张氏集团的财报和股价波动;她与环保领域的专家沟通,解读那些晦涩的排污数据;她甚至设法接触到了几个曾被张氏集团打压、欺辱过的竞争对手和弱势群体,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一手信息和证据。
她的副主编刘主编再次忧心忡忡地找她谈话:“苏晴,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但这个时候,连续曝光张天贵的企业,会不会太冒险了?这等于是在全面开战!而且,我们的报道重点不是高考舞弊案吗?”
苏晴抬起头,目光坚定而冷静:“刘主编,高考舞弊是果,张天贵和他用金钱与权力编织的这张网才是因!他现在能买通黑客、威胁证人、甚至可能让省级部门的人为他做事,倚仗的就是他庞大的财力和商业地位。打掉他的经济基础,就是砍断他兴风作浪的触手!这也是在查案!是从另一个战场发起进攻!”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决绝:“而且,王主任现在还躺在医院里生死未卜!我们不能让他的血白流!正面强攻受阻,我们就迂回包抄!我要让他张天贵尝尝什么叫墙倒众人推!”
刘主编看着苏晴眼中那股近乎燃烧的斗志,最终叹了口气,没有再阻止。他知道,这个外表文静的女记者,体内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和正义感,一旦认定目标,绝不会回头。
第一篇重磅调查报道,如同第一发精准的炮弹,呼啸而出——《“状元”背后的阴影:起底张氏集团多年违规排污黑幕》。报道图文并茂,详细列举了张氏集团旗下建材厂、化工厂多年来通过暗管、雨排口偷排超标工业废水的证据,指出了其对当地河流、土壤造成的严重污染,以及环保部门“以罚代管”、处罚力度犹如隔靴搔痒的尴尬现状。
报道一出,原本就高度关注“状元案”的舆论再次哗然!人们没想到,张天贵不仅仅是在教育领域舞弊,他的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紧接着,第二篇报道接踵而至——《圈地运动:张氏集团非法占地疑云》。报道揭露了张氏集团在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热潮中,通过种种不规范手段,低价圈占城乡结合部土地,侵害农民权益,甚至涉嫌伪造审批文件的行为。
第三篇,《税收迷宫:张氏集团复杂的关联交易与避税疑点》…第四篇,《“豆腐渣”工程?由张氏承建的江城大桥频发质量问题》…
苏晴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以每天一篇深度调查的频率,将张氏集团光鲜外表下的脓疮一个个挑破,公之于众。她的报道证据扎实,逻辑清晰,每一篇都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张氏集团的信誉之上。
起初,只是网络舆论的沸腾和网民的口诛笔伐。但很快,效应开始向现实层面扩散。
首先反应的是资本市场。
张氏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天贵实业”股价,在苏晴的第一篇报道出炉后就开始小幅下跌。随着后续报道的连续轰炸,下跌开始演变为恐慌性抛售!连续多个交易日,天贵实业的股价开盘即跌停,绿色的大阴线一根接着一根,断崖式下跌,市值如同烈日下的冰雪般急速消融!
张天贵办公室里的电话被打爆了。中小股东愤怒的质问、机构投资者的担忧和撤资意向、证券公司风险提示的通知…纷至沓来。他的财务总监面色惨白地跑来汇报,公司的质押股票已经接近平仓线,如果再跌下去,将引发爆仓,导致控股权易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