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草原,春夜的霜冻像无形的刀子,刮过刚搭好的蔬菜大棚。李伟裹着三层棉袍,踩着结霜的草甸往大棚跑,胶鞋踩在冻土上发出 “咯吱” 的脆响,每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大棚的塑料薄膜被夜风撕出了几道口子,寒气从破洞灌进去,里面刚冒芽的苜蓿苗蔫头耷脑,叶子边缘结着薄薄的冰碴,像撒了层碎盐。
“李老师!苗冻坏了!” 方静的声音从大棚里传来,带着哭腔。她蹲在苗床边,手里捧着一株冻得发黄的苜蓿苗,指尖的温度融化了冰碴,却没能让幼苗恢复生机。孩子们挤在大棚角落,阿古拉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苗床上,蒙根则用冻得发紫的手给幼苗哈气,小嘴里念叨着:“别冻坏了,我们还等着吃你呢……”
李伟掀开薄膜走进大棚,寒气瞬间裹住全身。他摸了摸苗床的土壤,冰凉刺骨,刚浇的水已经在地表结了层薄冰。“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一夜就冻成这样?” 他拿出温度计,汞柱停在 - 15℃,“这倒春寒比冬天还狠,薄膜根本挡不住冻。” 大棚里的育苗盘倒了一片,刚发芽的豌豆苗、菠菜苗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像一群被冻僵的小虫子。
远处的蒙古包还亮着灯,巴图正背着水桶往大棚走,桶里的水晃出冰碴。“我想着夜里冷,来给苗浇点温水,没想到还是晚了。” 他蹲下来,看着冻坏的幼苗,手都在发抖,“这是咱们唯一的菜苗,要是死了,孩子们又得天天吃干馍和羊肉了。”
上午七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大棚里的惨状。李伟举着一株冻坏的苜蓿苗,叶子在他指间轻轻一碰就碎了:“家人们,草原的春夜太狠了 —— 刚种的菜苗全被冻伤,大棚薄膜破了好几道口子,现在连点新鲜蔬菜都给孩子吃不上。” 镜头转向孩子们,蒙根正把捡来的碎薄膜拼在一起,想补大棚的破洞,“孩子们现在只能捡碎薄膜补大棚,连件像样的工具都没有。”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7500 万,弹幕里的诙谐调侃与心疼担忧交织。ID “大棚薄膜商老张” 率先弹出,头像里堆着小山似的加厚薄膜,“李老师!你那薄膜太薄了!我这加厚防寒膜,-30℃都冻不坏!再捐 500 米胶带,补破洞比沈大厨的银勺还管用!” 他附上一张薄膜测试图,“我家薄膜在东北试过,零下二十度晒三天,一点事没有,比老王的酒瓶还抗造!”
“老张你这话我可不认!”ID “节水设备商老陈” 紧跟其后,头像里是排列整齐的滴灌带,“补破洞没用,浇水才关键!我这滴灌带能精准浇水,还能保温,比刘姐的沙棘果干还补‘水’!” 他刷了个嘉年华,“我捐 300 米滴灌带!再捐 10 个储水桶,收集雨水浇苗,省水又方便!”
沈亦舟拿着银勺敲了敲镜头,无奈笑道:“老张的薄膜和老陈的滴灌带都急需,但银勺还是有用的 —— 试汤的时候能精准把控咸淡,避免孩子吃太咸加重肠胃负担。” 他举起一把仅存的新鲜苜蓿苗,“今天的邪修菜选苜蓿羊肉青稞疙瘩汤,就是因为苜蓿的膳食纤维含量是芹菜的 1.5 倍,能促进孩子肠道蠕动;羊肉选腿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孩子消化吸收;青稞疙瘩则能提供持久饱腹感,对抗春寒的消耗。”
李伟蹲下来,把青稞粉和少量小麦粉倒进粉丝捐的搪瓷盆:“今天教‘苜蓿羊肉青稞疙瘩汤’—— 没有和面机用手揉,没有漏勺用筷子拨,没有汤锅用铸铁锅,草原上有的东西,就能做出热乎又润肠的汤。” 他边说边往面粉里加温水,“面粉和水的比例是 2:1,加一点盐能让疙瘩更筋道,和的时候要顺时针搅拌,直到没有干面粉。”
【邪修菜实操细节】
食材预处理:
羊肉处理:李伟把盐冻羊肉切成 1 厘米见方的小丁(“用老魏捐的防滑链细铁丝当‘标尺’,比着切,大小均匀易煮熟”),加半勺料酒(牧民自酿的马奶酒代替,去腥效果更独特)、少许姜末腌渍 10 分钟。沈亦舟补充:“马奶酒的酒精含量低,煮的时候会挥发,不会影响孩子健康,还能增加羊肉的鲜味,这是‘因地制宜用调料’的智慧,比用工业料酒更安全。”
苜蓿苗处理:方静帮忙把苜蓿苗洗净,掐掉老根,只留嫩叶(“老根纤维粗,孩子嚼不动,嫩叶更嫩,煮在汤里口感好”)。李伟把苜蓿苗放进温水里泡 5 分钟,“春天的苜蓿苗有点涩,泡一下能去涩味,泡苗的水别倒,和面的时候加进去,能增加清香”。
青稞疙瘩制作:李伟把泡苜蓿的水倒进面粉里,用筷子搅拌成絮状,再用手揉成小疙瘩(“疙瘩要比拇指盖小,太大煮不熟,太小容易煮烂”)。他用筷子把疙瘩拨到铺了青稞粉的石板上,“撒点青稞粉防粘,比用纱布方便,还能增加青稞的香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