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心内科病房,弥漫着特有的忙碌气息。护士们推着治疗车在走廊间穿梭,病房里传出心电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医生办公室内则正进行着每日例行的晨会交班。
陈墨站在投影屏前,白大褂笔挺,眼神专注。他刚刚详细介绍完那位复杂病例的新治疗方案——基于与王嫣然合作收集的神经功能与代谢数据,结合他精心调整的中药方剂,形成的一套综合性治疗策略。
“...因此,我们认为患者的症状根源更可能在于神经调节异常引发的连锁反应,而非单纯的心血管问题。”陈墨用激光笔指着屏幕上错综复杂的数据曲线,“这套整合治疗方案旨在通过多靶点干预,重新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同时调理代谢状态。”
办公室里坐着十余名医生,包括心内科主任赵教授和几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多数人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表示认同。王嫣然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始终落在陈墨身上,眼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赏。
交班结束,陈墨刚放下激光笔,赵教授便带头鼓起掌来:“非常精彩的分析和创新的治疗方案。陈医生这次跨科室合作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几位主治医师也纷纷表示赞同。
“数据很充分,推理也严谨。”
“这种多学科视角确实可能为疑难病例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会议室气氛融洽,大家都被陈墨扎实的研究和创新的思路所折服。然而,就在讨论接近尾声时,一个略显青涩但坚定的声音从会议室后排响起。
“陈老师的方案非常创新,但我有几个疑问,不知能否请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声音来源——孙小军,科室里新来的轮转住院医师,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总是抱着一叠厚重医学文献的年轻人。他此刻站得笔直,手中紧握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陈墨略显意外,但仍礼貌地点头:“请讲。”
孙小军深吸一口气,翻开笔记本:“首先,关于联合治疗方案中的中药成分——特别是附子这味药,虽然经过炮制,但其含有的乌头碱类成分仍有潜在的心脏毒性风险。在患者已经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下,引入这类成分是否会使心律更加不稳定?”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几位年长医生交换了意味深长的眼神,没人预料到会有住院医师在晨会上公开质疑副主任医师的治疗方案。
陈墨面色平静,从容应答:“这个问题考虑得很周到。附子的使用确实需要谨慎,但我已将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且会配合生姜和甘草以减毒增效。更重要的是,我们设计了严密的心电监测方案,一旦出现任何异常迹象,会立即调整用药。”
孙小军并未就此罢休,他推了推眼镜,继续追问:“第二点,关于与神经外科协作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该技术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研究数据有限,而对这种复杂病例的应用更是几乎没有先例。将这样一种尚处探索阶段的技术应用于临床,是否风险过高?”
这时,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变得紧张起来。几位医生不安地调整了坐姿,有人轻轻咳嗽了一声。王嫣然微微蹙眉,看向孙小军的目光中带着审视。
陈墨的眉宇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但声音依然平稳:“医学进步离不开创新和探索。正是因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我们才需要考虑新的方法。王医生提供的神经功能评估数据已经明确显示了病理机制,针对这一机制选择相应的干预是合理的。”
“但是...”孙小军还想继续,却被心内科主任赵教授打断。
“小孙医生的谨慎态度值得肯定。”赵教授温和但坚定地说,“但陈医生的方案是基于充分研究和严谨推理的。在医学领域,没有零风险的治疗,只有风险与获益的权衡。我认为这个方案值得尝试。”
孙小军的脸颊微微泛红,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争辩,但最终只是低声说:“我明白了,谢谢陈老师和赵教授的指点。”
晨会结束后,医生们陆续离开会议室。孙小军快步走到陈墨面前,语气急切:“陈老师,我还有一些细节想请教,关于那个监测方案...”
陈墨看了看手表:“我十五分钟后有门诊。这样吧,你今天下午跟我一起查房,我们可以详细讨论。”
孙小军连忙点头:“好的,谢谢陈老师。”
待陈墨离开后,王嫣然走到孙小军身边,语气温和但带着一丝探究:“孙医生对陈医生的方案研究得很深入啊。”
孙小军略显慌乱地合上笔记本:“只是...作为住院医师,应该全面了解每个病例的治疗方案。”
王嫣然微微一笑,眼神却锐利:“当然,严谨是好事。不过有时候,过于保守也会阻碍进步,你觉得呢?”
孙小军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便匆匆离开了会议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