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日,阳光明媚,正是小年佳节。西安城内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然而,在省医院的中医科里,却是另一番忙碌景象。
下午四点,陈墨结束了一天的门诊工作,略显疲惫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他看了看时间,准备去病房查看几位重症患者的情况。正当他转身要离开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陈医生,请稍等一下。”李梦瑶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手里紧紧握着一个装订整齐的文件袋。
陈墨有些惊讶地看着她,问道:“李医生,有什么事吗?”
李梦瑶微笑着将文件袋递到陈墨面前,说道:“这是我刚刚完成的实习总结,想请您帮忙看看。”
陈墨面带微笑,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缓缓伸出手,接过李梦瑶递来的文件袋。
“李医生,你太客气啦!”陈墨的声音温和而亲切,透露出对李梦瑶的欣赏,“你的专业能力大家可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你写的实习总结肯定会非常出色。”
然而,李梦瑶却轻轻地摇了摇头,她的表情显得有些严肃,认真地说道:“陈医生,您过奖了。这份总结里引用了不少您平时提到的古籍文献,我对其中一些内容的理解还不是很确定,所以想请您帮忙把把关,看看我理解得是否准确。”
陈墨感受到了李梦瑶的诚恳和谦逊,他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和同意。
回到医生办公室后,陈墨坐在办公桌前,轻轻地打开了文件袋。他拿出那份厚厚的实习总结,开始仔细翻阅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陈墨的脸上渐渐浮现出惊讶的神色。他发现,李梦瑶不仅详细地记录了她接诊的每一个典型病例,还在每个病例分析中都巧妙地引用了相应的中医经典。这些引用不仅准确无误,而且与病例的分析紧密结合,展现出了李梦瑶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在治疗一位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病例分析中,她写道:根据陈墨医生的指导,参考《金匮要略》中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采用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取得显着疗效。
更让陈墨感动的是,在讨论一个疑难发热病例时,李梦瑶引用了《伤寒论》的原文:正如陈墨医生在教学查房时指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病例正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
这...陈墨抬起头,眼中满是感动,你把我平时随口说的这些话都记下来了?
李梦瑶微微一笑: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价值。记得有一次你讲解《温病条辨》时说过,治湿不远温,治热不远寒,这个原则在我处理一个湿热证患者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就在这时,护士长周敏急匆匆地推门进来:陈医生,急诊科转来一位高热患者,情况比较特殊。
两人立即起身赶往急诊科。患者是一位二十八岁的年轻女性,面色潮红,呼吸急促,体温高达39.8℃。
患者发热五天,西药退热效果不佳。急诊科医生介绍道,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CRP明显升高。
陈墨先为患者诊脉,发现脉象浮数有力。脉浮主表,数主热,这是外感风热的表现。他轻声对李梦瑶说。
接着他观察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这也是风热袭表的征象。
然而,当陈墨仔细询问病史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你说发热时感觉体内燥热,但反而怕风怕冷?
患者虚弱地点头:是的,虽然发烧,但特别怕风吹。
陈墨再次诊脉,这次他格外仔细地体会脉象的变化。脉虽浮数,但重按无力,这是表实里虚之象。
他转向李梦瑶:这个病例很有意思。表面看是风热外感,但实际上患者素体阳虚,不能脱邪外出。如果单纯清热,反而会损伤阳气。
李梦瑶若有所悟:所以应该温阳解表?
没错。陈墨赞赏地点头,这正是《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证。
回到医生办公室,陈墨详细写下了治疗方案:附子6克先煎,麻黄9克,细辛3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
他特别解释道:这个方子中,附子温阳,麻黄解表,细辛通达内外,桂枝汤调和营卫。既扶正又祛邪,正合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李梦瑶认真记录着,突然说:我想起来了!《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个病例虽然脉不沉,但病机相通。
陈墨惊喜地看着她:你说得很对!能够这样灵活理解经典,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中医的精髓。
服药后,患者的体温在两小时内开始下降,到第二天早晨已经完全正常。更令人惊喜的是,患者表示这是她这几天来第一次感觉全身舒畅,不再怕风怕冷。
太神奇了!患者感激地说,之前用的退烧药只能暂时退热,很快就又烧起来。这次是真的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