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扶贫办的猫腻,数字脱贫的背后!
通往山区的公共汽车,像一只年迈的甲壳虫,在暮色四合的盘山公路上缓慢喘息。车厢里混杂着汗味、柴油味和泥土的腥气,每一次颠簸,车架都会发出一阵濒临散架的呻吟。
苏正选了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将鸭舌帽的帽檐压得更低了些。车窗玻璃上布满裂纹,像一张蛛网,网住了窗外飞速倒退的、模糊不清的山影。县城的灯火早已被甩在身后,连最后一丝光亮都被浓稠的夜色吞没。
他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T恤,让他完美地融入了这辆车的氛围里。周围的乘客大多是进城卖了山货,或者探亲结束返乡的乡民。他们操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大声谈论着猪肉的价钱,谁家的儿子在外面赚了钱,谁家的姑娘快要出嫁。这些琐碎而真实的生活细节,与他办公桌上那份报告里光鲜亮丽的数字,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个坐在前排的大婶,嗓门尤其响亮,正在跟邻座炫耀她从城里给孙子买的新书包。那书包是亮蓝色的,上面印着一个时髦的卡通人物,在昏暗的车厢里格外显眼。
“花了俺八十块呢!皮子的,耐用!”大婶的声音里充满了骄傲。
苏正的目光在那书包上停留了片刻。他想起了报告里石嘴乡那“全县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一个八十块的书包就能成为炫耀的资本,那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又该是何等遥远的存在?
他收回目光,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成为“县委常委考察对象”带来的压力,在踏上这辆车后,反而奇异地消散了许多。那些来自县委大院的审视目光,被车轮卷起的尘土隔绝在外。此刻,他不是苏副主任,也不是苏常委候选人,他只是一个即将回到贫瘠家乡的年轻人,一个想要亲眼看看真相的普通人。
汽车又一个急刹,伴随着刺耳的摩擦声停了下来。司机扯着嗓子喊了一声:“下河村路口,有下的没?”
苏正站起身,背上他那个半旧的背包,挤过狭窄的过道。车门“吱呀”一声打开,一股夹杂着草木湿气的冷风灌了进来。
他下了车,汽车喷出一股黑烟,轰鸣着消失在前方拐弯处。
四周瞬间陷入了极致的黑暗与寂静。只有天上的几颗疏星,和远处山坳里隐约透出的几点微弱灯火。没有路灯,没有指示牌,只有一个孤零零立在路边的、字迹已经斑驳的石碑,勉强能辨认出“下河村”三个字。
通往村子的,是一条泥泞的土路。报告里那句“生态旅游脱贫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此刻听起来像一个天大的笑话。
苏正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一束微弱的光柱照亮了脚下的路。路上满是坑洼,积着浑浊的雨水。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鞋子很快就沾满了烂泥,裤腿也被溅湿了。
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那几点灯火才渐渐清晰起来。村子的轮廓在黑暗中显现,没有报告照片里那种整齐划一的新式民居,只有一片高低错落的黑影,死气沉沉。
一阵犬吠声从村口传来,尖利而警惕。苏正关掉手机手电,借着星光,慢慢走进了村子。
村里很静,大部分的屋子都是黑漆漆的,像是久无人居。只有几户人家的窗户里,透出昏黄的灯光,映照出窗棂的影子。空气中飘散着一股烧柴的烟火味,还有一丝牲畜的粪便味。
他路过一栋土坯房,房子的半边墙体已经塌了,用几根木头歪歪斜斜地支撑着,仿佛随时都会彻底倒下。院子里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
这就是报告里那个“实现百分之百安全住房覆盖”的村子?
苏正的心一点点沉下去。纸上的谎言,在现实面前,被撕扯得粉碎,露出了内里触目惊心的疮疤。
他走到一户亮着灯的院子外,院门是两扇破旧的木板,虚掩着。他犹豫了一下,轻轻敲了敲。
“谁啊?”一个苍老而警惕的声音从屋里传出来。
“大爷,我路过这儿,车坏在半路了,想跟您讨口水喝。”苏正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朴实而无害。
屋里的灯光晃了晃,一个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那是一个很瘦的老人,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深刻的皱纹,像干裂的土地。他眯着眼睛,借着昏暗的灯光打量着苏正。
“外地来的?”
“嗯,准备去县城找点活干。”苏正点头,指了指身后的路,“没想到天黑了,车还坏了。”
老人似乎放松了一些警惕,侧身让开一条缝:“进来吧。”
苏正道了声谢,走进院子。院子很小,收拾得还算干净,角落里堆着一小堆柴火。屋里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缺了角的桌子,两把椅子,就是全部的家当。墙壁被烟火熏得发黑,墙角结着蛛网。
老人从一个暖水瓶里倒了半碗热水递给苏正,水是温的。
“谢谢大爷。”苏正捧着碗,喝了一口。
“这大晚上的,一个人在山里走,胆子不小。”老人坐在床边,自己卷了一根旱烟,用火钳从灶膛里夹出一块烧红的炭,点着了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