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周书记的震怒,他看穿了苏正的“愿望”!
清源县县委大楼,三楼,书记办公室。
时间是下午四点,阳光穿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深红色的实木地板上切割出几道狭长的光带,空气中浮动的微尘在光柱里缓缓舞蹈,无声无息。
周浩然靠在椅背上,刚刚签完最后一份关于秋季防火工作部署的文件。他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桌上的文件堆积如山,每一份都关乎着清源县的运转,但大多是些程序性的、四平八稳的文字,看得人眼乏心累。
他端起桌上的保温杯,拧开盖子,一股淡淡的茉莉花香飘散开来。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无论多忙,一杯热茶总能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声音克制而有节奏。
“请进。”周浩然头也没抬。
秘书小陈推门而入,脚步很轻,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双手递了过来。
“书记,这是苏常委那边通过机要渠道送来的,指明要您亲启。”
听到“苏常委”三个字,周浩然的动作停顿了一下。他放下茶杯,目光从文件中抬起,落在了那个信封上。信封很普通,没有任何标记,但周浩然知道,从这个渠道送来的东西,从来都不普通。
从扶贫办的别墅变土房,到环保局的臭气熏天,再到招商项目的原地“开花”,苏正的每一份报告,都像是一道惊雷,在他看似平静的清源县上空炸响。
“放这儿吧。”他指了指桌面。
小陈放下信封,又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顺手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恢复了寂静,只剩下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轻微“咔哒”声。周浩然没有立刻拆开信封,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仿佛那不是一叠纸,而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他甚至有种荒诞的感觉,自己不是在处理公务,而是在等待一个未知的宣判。
他最终还是伸出手,用裁纸刀仔细地划开封口,从里面抽出一叠厚厚的稿纸。
是手写的。
周浩然的眉头微微一挑。在这个电脑打印普及的时代,一份如此重要的报告用手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不同寻常的郑重。字迹刚劲有力,又不失清秀,一笔一划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
《关于清源县教育系统乱象的深度调查报告》。
标题让他心中一沉。教育,是他一直以来颇为自得的领域。清源县这几年的教育投入不可谓不大,几所重点中小学的硬件设施,在全市都排得上号。可苏正既然盯上了这里,就绝不会是空穴来风。
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了下去。
报告的开篇冷静而客观,像一部精准的机器,将一个名为“翰林轩模式”的腐败链条层层解构。从外围散播消息的房产中介,到核心的权力掮客张文辉,再到利用亲属生日宴敛财的“太子经济”,整个脉络清晰得令人发指。
周浩然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他看到了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一个入学名额,三十万,五十万……这不再是简单的择校费,这是赤裸裸的敲诈勒索,是在吸食普通家庭的骨髓。
他看得懂这其中的门道。李建国本人不沾钱,所有交易都通过他儿子这个“防火墙”进行。查起来,可以说成是朋友间的贺礼,是人情往来。这种手段,比直接收钱要高明得多,也隐蔽得多。
周浩然的指节,无意识地在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频率越来越快。他想起了上次开会时,教育局长李建国还在台上慷慨陈词,汇报着清源县的教育公平工作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现在看来,那些话语里的每一个字,都沾满了铜臭和谎言。
当他读到报告中后半部分时,他的敲击声停了下来。
报告的笔锋变了,不再是冰冷的分析,字里行间渗出了一股压抑的、滚烫的情感。
他看到了那个穿着工装的父亲,在得知三十万血汗钱打了水漂后,没有哭闹,只是沉默地走到路边,一拳砸在树干上。那声闷响,仿佛直接敲在了周浩然的心口。他能想象一个中年男人,在那一刻,碎掉的不仅仅是希望,还有身为一家之主的尊严。
他又看到了那个年轻的母亲,面对女儿天真地询问“实验一小的操场是不是红色的”,她强颜欢笑,却有一滴眼泪,无声地落进了那碗廉价的豆腐脑里。
周浩然的呼吸,有了一瞬间的停滞。
他也是一个父亲,他明白那种倾尽所有只为孩子未来的心情。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普通家庭向上攀爬最重要的一架阶梯。可现在,李建国这帮蛀虫,却在阶梯的入口处,私设了一个昂贵的收费站。
他胸中升腾起一股怒火,像压抑许久的火山,岩浆在喉口翻滚。他将报告翻到最后一页,准备看看苏正的最终建议。
然后,他看到了那句批注。
“清源县的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公平’,教育资源‘均衡’得令人惊叹!建议让所有孩子都‘享受’到这份‘公平’,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