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烟火渐起
吴选青 那套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组合拳,在经历了 初期的紧张与不确定后,终于 结出了第一批 实实在在的果实。
第一批 由东海行省“紧急调拨”的粮食,尽管数量打了折扣,质量也参差不齐,但终究是 打着官方旗号、光明正大运进青霖市仓库的。紧接着,通过那条 隐秘的“灰色渠道”、由那些 背景复杂却神通广大的商人 冒险运来的 更多、品质也更好的粮食和其他紧缺生活物资,也开始 陆续抵达。这些粮食 并未完全公开来源,而是由市政府物资部门 统一接收、检验后,混合在一起,迅速配发下去。
变化,最先 体现在 各个公共食堂和配给点。
清晨,难民营区 最大的那个粥棚前,排队的队伍 依然很长,但 人们脸上的麻木和绝望,却 明显淡去了不少。空气中 弥漫的 不再是 能照见人影的米汤那寡淡的气味,而是 真正的小米和杂粮 混合熬煮后 散发出的、踏实而温暖的谷物香气。
掌勺的老厨师 手腕用力,一勺下去,舀起的 是稠糊糊、冒着热气的粥,里面 甚至能看见 零星几点 珍贵的油星(来自少量投入的、炼过油的内脏渣滓)和切碎的干菜。他 一边熟练地 将粥倒入排队者递来的各式容器中,一边 难得地 扯着嗓子喊道:“都拿稳了!今天管够!慢点喝,别烫着!” 语气中,带着一丝 久违的轻松。
领到粥的人们,也 不再像往常那样,蹲在墙角 狼吞虎咽,生怕被人抢走。许多人 小心翼翼地 捧着碗,寻个稍微避风的地方,小口小口地 吹着气,细细品味着 这来之不易的、带着粮食本身甘甜的味道。孩子们 的脸上 也终于有了点血色,围着母亲,叽叽喳喳,眼中 重新闪烁起 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微弱的光亮。
虽然 距离吃饱吃好 还差得远,但 这一碗 实实在在的稠粥,却像一剂 强效的强心针,注入了 每个青霖市民的心中。它传递着一个 最简单也最有力的信号:最难的时刻,可能 暂时过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又大了几分。
粮食的稳定供应,像一块巨石,投入了青霖市这潭 几乎停滞的死水,激起了 复苏的涟漪。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 刚刚有了一点雏形的“商业区”。
此前,由于 物资极度匮乏,且大多数人 身无长物,城内的交易 几乎完全依赖于 最原始的以物易物。一块压缩饼干,可以换到一件还算完整的旧衣服;几发步枪子弹,可能换来一小瓶伤药。这种交易方式 效率低下,且极不公平,充满了 无奈和辛酸。
但现在,情况 开始悄然改变。随着 物资的相对丰富(尤其是 那些通过灰色渠道流入的、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非必需品”)和人们 对未来信心的微弱恢复,大夏王朝发行的 法定货币——“夏元”,终于 重新焕发了 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在“南北货栈”所在的 那条渐渐有了点人气的街道上,新的店铺 如同雨后春笋般,又冒出了几家。有 专门修补衣物和简单工具的“巧手坊”;有 利用城外采集的草药 和少量库存药材 开设的“百草堂”;甚至 还有一家 胆大的老板,开起了 一个小小的食摊,售卖 用豆类和少量淀粉制作的 热乎乎的“素丸子” 和 真正的、用粮食酿造的 淡酒。
这些店铺的招牌上,除了物品名称,大多 清晰地标明了价格——“素丸子,5夏元/串”、“补裤脚,3夏元”、“清热解毒汤剂,10夏元/副”。
交易的方式,也 不再是 尴尬的物物交换。一名 刚领到本月津贴的城防军士兵,会 自豪地 掏出几张皱巴巴的夏元纸币,给相依为命的妹妹 买一串素丸子,看着她 开心地吃下去。一名 在垦荒队干活、挣了点工钱的中年妇女,会 拿着钱,去“巧手坊”,给儿子 换一件更合身的旧衣服。甚至 一些有手艺的难民,也开始 用自己编织的草鞋、制作的简单木器,换取夏元,再去购买 自己需要的东西。
货币的重新流通,标志着 一种 最基本的经济秩序,正在这片废墟上 艰难地重建。它不仅仅 方便了交易,更重要的,是它 赋予了人们 通过劳动和技能 获取报酬、改善生活的 希望和途径。尽管 夏元的购买力 远不如大灾变前,但对于 这些失去了一切的人来说,能用手里的钱 买到东西,本身就是 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尊严的回归。
生存压力的暂时缓解,也让这座城市 有了一丝 极其珍贵的、轻松的氛围。
黄昏时分,忙碌了一天的楚歌 和苏软软,难得地 有了一点 属于自己的时间。两人 没有去食堂,而是 不约而同地 走到了 那条新开业的、略显嘈杂的小街。
街上 人来人往,虽然 大多面黄肌瘦、衣着破旧,但 人们的脸上,已经 少了许多 往日那种 刻骨的绝望和焦虑。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闹声……这些 最寻常的市井声音,此刻 听在耳中,却让人 感到一种 难以言喻的平静和温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