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六月的最后一天,奉天殿早朝的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所有朝臣都敏锐地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龙椅上的朱元璋,面色沉肃,眼神锐利如刀,扫视着阶下噤若寒蝉的群臣。太子朱标侍立御座之侧,神情温润依旧,却自有一股无形的威仪。吴王朱栋身着四团龙亲王常服,立于武勋班首,身姿挺拔如松,目光沉静地落在文官队列前排,那个身着仙鹤补子、看似沉稳如山的身影——左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低垂着眼睑,看似平静,但宽大袍袖下紧握的拳头,以及微微急促的呼吸,却泄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昨夜,他先后收到了涂节和郭桓通过隐秘渠道传来的、如同催命符般的密报!鹗羽卫不仅盯死了他们,更可怕的是,太子和吴王似乎已经掌握了部分他们密谋转移赃物、销毁证据甚至意图扰乱军务的铁证!尤其是涂节提到,他派去转移最后几本核心账册的心腹,很可能已被神策提举司的人盯梢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胡惟庸最后的底牌和退路,正在被一张无形的大网死死封住!
绝望如同冰冷的毒蛇,缠绕上胡惟庸的心脏。他知道,对方是在逼他!逼他做出选择!要么束手就擒,被那如山铁证碾成齑粉;要么……就拼个鱼死网破!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司礼太监悠长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死寂。
“臣,吴王朱栋,有本奏!”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骤然响起,如同惊雷炸响在奉天殿!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出列的朱栋身上。胡惟庸的心猛地一沉,来了!朱栋手捧象牙笏板,声音洪亮,响彻大殿:“儿臣奉旨协理朝务,近查户部度支、仓部二司,并浙江、江西、湖广、山东等布政使司钱粮赋税、军需转运事宜,发现惊天弊案!”他语速不快,却字字千钧,“此案名曰空印!地方州府官吏,胆大包天,竟预先在空白文册上加盖各级衙门官印!待到户部审核,发现数字不符,便直接在空白处填改所需数字!此等行径,视《大明律》如无物,视朝廷法度为儿戏!其目的,便是上下其手,篡改账目,贪墨国帑,欺君罔上!”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虽然早有风声,但当吴王亲口在朝堂之上揭破这层遮羞布,其震撼力依旧无以复加!尤其是那些涉案或知情的地方官员派系的代言人,更是面如土色,冷汗涔涔。
朱栋不为所动,继续道:“经初步查证,仅户部右侍郎郭桓、中书左丞相府长史涂节二人,伙同浙江布政使张昶、杭州知府王通、江西仓部司郎中李彧等数十名官员,三年间利用此空印之便,贪墨、截留漕粮、税银、军饷等项,折合白银已逾百万两之巨!此乃动摇国本之巨蠹!儿臣已掌握部分人证物证,现列其罪状如下……”
朱栋展开一份奏疏,条理清晰、证据确凿地列举了郭桓、涂节及部分地方官员在空印案中的具体罪行和贪墨数额。他没有提及胡惟庸的名字,但每一条罪状,都像一把无形的匕首,精准地刺向胡惟庸的权力核心!
随着朱栋的宣读,郭桓肥胖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涂节更是面无人色,几乎站立不稳。胡惟庸低垂的脸上,肌肉剧烈抽搐,眼中翻腾着怨毒、恐惧和孤注一掷的疯狂!
“父皇!”朱栋念罢,双手将劾疏高举过头,“郭桓、涂节等人,罪证确凿,罄竹难书!儿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锁拿郭桓、涂节及一干涉案官员,交三法司严审,追缴赃款,明正典刑!以儆效尤,肃清朝纲!”
“臣附议!”朱标清朗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太子储君的威严,“空印之弊,祸国殃民,动摇社稷根基!郭桓、涂节身为中枢要员,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儿臣恳请父皇,准吴王所奏,严惩不贷!”
两位最有权势的皇子同时发难,目标直指胡惟庸的左膀右臂!朝堂之上,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朱元璋缓缓抬起眼皮,那双蕴含着雷霆之怒的眸子扫过阶下,最后落在面如死灰的郭桓和涂节身上,声音如同九幽寒冰,不带一丝感情:“郭桓,涂节。吴王所奏,尔等可有话说?”
“陛下!冤枉!天大的冤枉啊!”郭桓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涕泪横流,声音嘶哑地哭嚎,“吴王殿下……殿下所言,纯属构陷!臣……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天日可表!定是……定是有小人嫉妒臣得胡相爷信任,栽赃陷害!陛下明鉴啊!”他慌乱中,竟下意识地将胡惟庸抬了出来,试图寻求庇护。
涂节也连忙跪下,磕头如捣蒜,声音发颤:“陛下!臣……臣冤枉!臣绝不敢行此欺天之事!吴王殿下所列罪状,子虚乌有!定是……定是下面的人欺瞒了臣等,臣等失察……罪该万死!但绝非主谋啊陛下!”他试图将责任推给下面,撇清自己。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如同惊雷炸响,“失察?好一个失察!”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起身,狂暴的帝王之威如同实质般压向整个大殿,“百万两白银!数十州府!上下串通!你们一句失察、构陷就想搪塞过去?!当咱朱元璋是瞎子?是傻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