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在终端上滑动,那条刚截取的派蒙协议残留数据还在闪烁。她没急着关机,而是将文件拖进了国家航天研究院的加密通道。信号波形图跳了出来,频率异常高,却和某种真空环境下的能量波动完全重合。
“风元素……能在真空中传播?”她低声说。
实验室的门开了。三位穿白大褂的航天专家走进来,领头的是个鬓角发白的男人,推了下眼镜:“林女士,我们时间不多。如果你不能证明这个‘元素力’适用于外太空环境,那就没必要继续了。”
林晚点头:“我知道你们不信。但我想先问一句——如果一种能量模式,能在无氧、低压、强辐射环境下自主维持结构,它算不算物理规律?”
对方皱眉:“前提是它真的存在。”
林晚不说话,打开系统权限,调出“风元素传书”功能。她走到密闭实验舱前,按下启动键。一道淡青色旋风凭空生成,在真空舱内缓缓旋转。三分钟过去,风流没有减弱,反而形成了稳定的螺旋轨迹。
“这不是模拟。”她说,“是真实存在的能量传导方式。”
专家们盯着屏幕上的读数,没人说话。其中一个凑近玻璃,确认舱内确实没有任何气流输入装置。
“这不可能。”那人喃喃道,“没有介质,风怎么传?”
“也许我们搞错了。”林晚看着那团旋转的风,“不是风需要空气,而是风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载体。”
她话音刚落,终端震动了一下。林晨曦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妈妈,我刚分析完那段残留信号,它的编码节奏,跟风神瞳的激活频率一致。”
林晚眼神一亮:“你是说……这是提瓦特留下的信息?”
“不止。”小女孩的声音很冷静,“我把数据导入火星大气模型,发现它能自动校准稀薄气体中的传播损耗。就像……提前知道那边的情况。”
林晚立刻调出全息投影,把实验数据和火星气候参数叠加。两组曲线几乎完美贴合。
“你们看。”她指向主屏,“这不是巧合。风元素的震荡频率,恰好可以穿透火星电离层,并在特定地形产生共振效应。如果我们用这种模式做通信中继,比传统无线电更稳定。”
白发专家沉默了几秒,终于开口:“你女儿写的模拟程序……能实时运行吗?”
“已经在跑了。”林晚点开后台,“她改了算法,加入了尘暴干扰变量。”
屏幕上,虚拟火星地表刮起沙尘暴,风元素信号短暂中断后,自动切换到次级频段,重新建立连接。
“这孩子几岁?”专家问。
“七岁。”林晚答。
男人没再说话,只是拿起记录本快速写下一行字。
实验继续推进。林晚让系统释放第二道风元素流,这次加入了编码指令。旋风在舱内划出特定轨迹,末端凝聚成一个微小符文——正是原神游戏中“风之翼”的启动标记。
“这是命令语言。”她说,“我们在用风写字。”
专家团队开始讨论技术可行性。有人提出质疑:“就算能传信号,怎么保证接收端能解码?”
林晚早有准备:“不需要专门设备。只要有一个能感应微弱电磁波动的传感器,配合基础解析程序就行。我女儿做的APP就能做到。”
她拿出平板,连上外部天线。几秒后,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检测到高频风元素脉冲】【匹配度98.6%】【译码成功:方向-东经135°】
“这信号是从哪来的?”有人问。
“不知道。”林晚盯着数据来源,“但它一直在发。像是……某种导航信标。”
会议室陷入安静。良久,白发专家抬起头:“我们原计划下周测试新型离子推进器。现在我想加一项——验证你这套系统的远距离响应能力。”
“我可以配合。”林晚说,“但需要调用一次深空监测阵列。”
“批准。”对方直接签字,“明天上午九点,正式实验。”
林晚走出会议室,第一时间拨通林晨曦的电话:“准备升级程序,我们要打一场硬仗。”
“明白。”小女孩声音平静,“我已经把派蒙协议拆解成三段式编码,等他们发射探测器时,可以让风元素跟着上去一圈。”
“聪明。”林晚笑了,“不愧是考据党。”
“还有。”林晨曦顿了顿,“我在代码里藏了个彩蛋。如果信号被正确接收,返回的脉冲会形成一首歌的旋律。”
“什么歌?”
“《星落之地》。游戏里的。”
林晚愣了一下,随即笑出声:“你这是想给外星人听睡前曲?”
“万一真有人在听呢?”林晨曦说,“总得告诉他们,地球的孩子也会唱歌。”
第二天清晨,实验室全员到岗。深空阵列已对准预定轨道,探测器进入待发状态。林晚站在主控台前,手指悬在启动键上方。
“最后确认。”她问,“是否允许搭载非标准通信模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