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所长留下的字条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算筹”项目组内漾开层层涟漪。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的气氛在原有的专注之上,又增添了几分郑重与审慎。调试工作更加细致,每一个电位器的标定,每一段程序的验证,都反复进行。张彬根据那份低配精力恢复药剂配方,从医务室和山上凑齐了药材,在宿舍用小电炉细心熬煮了几次,药汤虽苦涩,但团队成员饮用后,确实感到连日加班带来的疲惫感有所缓解,精神更为集中。
这天上午,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布满仪器的工作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实验室被打扫得格外整洁,所有工具、图纸、元器件都归类放置,那台“算筹”样机静静地伫立在实验台中央,指示灯熄灭,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等待着检阅。
钱所长陪同着三位来访者走进了实验室。为首的是那位曾与张彬有过一面之缘、气质沉稳的中年人(观察员A),他的目光平静而深邃,扫视实验室环境时带着一种惯有的审度。另一位(观察员B)年纪稍长,戴着厚厚的眼镜,目光锐利,直接落在样机上,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一副技术专家的做派。郑工也跟在后面,神情严肃。
没有过多的寒暄,钱所长简单介绍后,便示意张彬开始。
张彬走到样机前,神色从容,没有丝毫紧张。他先是用几句话简要介绍了“算筹”项目的立项初衷——为解决“云霄”项目气动计算效率瓶颈,然后直接切入核心。
“各位领导,专家,这是我们团队研制的专用混合模拟计算机,‘算筹’。”他的声音清晰平稳,“下面,我们将用它来求解一个‘云霄’项目遇到的简化跨音速翼型压力分布模型。这个模型在‘乌拉尔’计算机上完成单次计算,大约需要三十五分钟。”
他一边说,一边开始操作。手掌稳定地旋动各个电位器,设置方程参数和边界条件,动作流畅而精准。小王在数字控制面板前,按照预定流程启动计算程序。
“对于这类偏微分方程,模拟计算机的原理,可以理解为用连续的物理量(电压)直接模拟连续的物理过程(流场变化),”张彬在操作间隙,用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类比,“这就像是用水流本身来模拟河流,而不是去数水滴。因此,在求解速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他的讲解既照顾了非专业背景的观察员A,让其理解核心思想,其蕴含的深度又让观察员B这样的专家暗自点头。
随着张彬按下最后一个启动钮,样机内部传来一阵轻微的继电器吸合声和电子管预热的光亮。示波器的屏幕瞬间亮起,光点开始快速而稳定地描绘出一条复杂的曲线,旁边的记录仪也同步在纸上留下墨迹。整个过程没有“乌拉尔”那样庞大的身躯和震耳的噪音,只有一种内敛而高效的运行姿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静得能听到记录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不到四分钟,示波器上的曲线趋于稳定,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周期。
“计算完成。”张彬宣布结果,同时将记录仪输出的曲线图纸与旁边黑板上早已写好的理论预期曲线进行对比。两条曲线几乎完美重合,只在极其细微处有些许偏差,这完全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四分钟,对比三十五分钟!速度提升近九倍!而且结果可靠!
观察员B立刻走上前,俯身仔细查看示波器屏幕和记录图纸,又拿起张彬准备好的、详细记录着模型参数、计算步骤和精度分析的技术文档快速翻阅。他的目光越来越亮。
“这个反馈网络的相位补偿,你们是如何考虑的?”观察员B突然指着一个电路模块示意图,提出了一个相当专业和刁钻的问题,试图探寻设计的深度。
张彬不慌不忙,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空白处快速勾勒出该部分的简化模型,结合电子管特性、反馈控制理论和模拟计算机设计原则,清晰阐述了其稳定性和精度的设计考量,以及为应对可能的环境温度变化所做的冗余设计。他的解释逻辑严密,数据支撑有力,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理论功底和工程实践结合能力。
观察员B听完,推了推眼镜,未再追问,只是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一直沉默旁观的郑工,看着那吻合度极高的曲线,听着张彬流畅专业的解答,紧绷的脸上线条柔和了些许,在张彬回答观察员B的问题时,甚至不由自主地轻轻点了一下头。
观察员A自始至终没有太多表情,但他锐利的目光始终跟随着张彬的每一个动作,聆听着每一句讲解。当演示结束,结果呈现时,他眼中掠过一丝极快的震动,虽然瞬间恢复平静,但那瞬间的波澜并未逃过张彬敏锐的感知。
观摩接近尾声,观察员A缓步走到张彬面前,其他人都下意识地保持了一点距离。
“张彬同志,”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独特的穿透力,“这台‘算筹’,很有意思。它展现的速度优势很明显。我想问问你,你认为这种模拟计算与数字控制结合的路径,其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或者说,面对更复杂、维度更高的计算问题,比如……全机身的动态气动弹性耦合,它还能保持这样的效率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