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对接带来的振奋情绪,在酒泉发射场的地下指挥中心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过后,水面复归于平静,甚至比之前更加深沉。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投向了那个在轨联合体——“凌霄殿”与“天舟一号”的组合体。现在,它不再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里程碑,而是一个需要全力运作起来的太空实验室。
张彬坐在分配给自己的终端前,屏幕被分割成数个区块,分别显示着“凌霄殿”平台状态、各分系统参数以及正在启动或准备启动的科学实验列表。他的目光沉静,手指在键盘上偶尔敲击,调取着更深层的数据流。钱思明和王根生等人则坐镇中央指挥席,统筹全局。
首次自动交会对接的成功,证明了轨道控制和机械连接的可靠性。但接下来的挑战,同样艰巨——确保“凌霄殿”内部,那些精密而娇贵的科学实验设备,能在微重力、强辐射、剧烈温变的极端太空环境下,稳定运行,并传回完整有效的数据。
困境在于环境的陌生与设备的适应。地面模拟得再逼真,也无法完全复刻真实太空的每一处细节。
“启动材料科学实验柜一号,半导体晶体生长项目准备。”指令通过加密信道,上传至数百公里高的“凌霄殿”。
实验柜内的机械臂开始动作,按照预设程序,将特制的原料坩埚送入加热区。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结晶过程不受地球重力引起的对流干扰,理论上能生长出结构更完美、纯度更高的晶体。这对于提升国家电子工业基础,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
张彬调取了材料实验柜的实时功耗、内部温度场分布以及机械臂关节的力矩数据。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行的处理器,将眼前的数据与脑海中存储的该设备地面测试的海量数据进行比对。九转不灭体带来的敏锐感知,让他能从这些冰冷数字的细微波动中,捕捉到设备运行的“呼吸”与“脉搏”。
“加热单元启动,温度爬升速率符合预期。”
“原料监测传感器数据传回,状态正常。”
控制中心里,负责材料实验的研究员紧盯着屏幕,低声汇报。每个人都屏住呼吸,仿佛怕惊扰了太空中那正在孕育的“晶体生命”。
冲突在不知不觉中降临。
就在晶体生长进入关键阶段,需要维持一个极其稳定的温度区间时,张彬注意到,材料实验柜内部几个不同位置的温度传感器,读数出现了极其细微的、不同步的波动。这种波动幅度很小,仍在设计容差之内,但其模式,与地面真空环境模拟测试记录的数据存在微妙的差异。
“报告,材料实验柜温控系统,检测到微小周期性波动,幅度正负零点零三摄氏度,周期约十五秒。”张彬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情绪,他只是陈述一个观察到的事实。
他的话音落下,负责该实验柜的控制员立刻复核数据,几秒后确认:“确实存在波动。分析可能原因,组合体姿态调整发动机的周期性点火?或是太阳帆板驱动机构运转引起的微振动传递?”
轨道上的组合体并非绝对静止,需要不断进行姿态微调以保持对地、对日定向,这些动作都可能引入微小的干扰。
“排查干扰源,”钱思明下达指令,眉头微蹙,“评估该波动对晶体生长质量的影响。”
张彬没有等待指令,他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移动,调出了组合体姿态控制发动机的历史点火记录,以及太阳帆板驱动电机的电流数据。同时,他分出一部分心神,感知着整个指挥中心数据流中蕴含的其它信息。
另一边,生命科学实验也启动了。搭载的几种植物种子和微生物样本,在特制的培养单元中,接受着太空环境的洗礼。科研人员需要观察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它们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影响。
“生命科学实验柜,培养环境参数稳定,图像传感器传回首批样本初始状态画面。”
屏幕上出现了培养皿中种子的清晰图像,它们安静地悬浮在特制的介质中,尚未显现变化。但负责生命科学的研究员很快也发现了一个问题:“部分样本区域的液体介质,观察到非预期的微小聚集现象,未完全达到理论模拟的均匀分散状态。”
又一个细微的偏差。太空环境,正在用它自己的方式,给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出着难题。
收获在挑战中艰难积累。尽管存在各种预料之外的小状况,但绝大部分实验设备终究是稳定下来,开始持续传回数据。半导体晶体的生长在经历温度波动后,控制系统似乎找到了补偿模式,温度曲线逐渐平稳。生命科学样本的初始数据被完整记录。空间环境监测包也开始工作,持续测量着轨道上的带电粒子强度、紫外辐射剂量等参数。
这些首批来自“凌霄殿”的原始实验数据,每一字节都无比宝贵。它们是国家投入巨量资源换来的,是未来更深空探索的基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