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与后方的时间竞赛也进入白热化。王浩通过超空间通讯,不断与蓝星和星海共同体总部联系,了解援军组建和出发的进度。第一批大规模援军——包括人类更多的“曙光-II”舰队和共同体数个完整的战列舰分舰队——已经启程,但抵达仍需时间。王浩收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至少再坚守六十个标准日!
蜥蜴族主力集群在消化了“铁砧II”星系的战果后,如同预期的庞然大物,缓缓逼近“节点阿尔法”。它们显然吸取了教训,进攻更加谨慎和系统化。先派出大量的小型生物侦察单位清扫航道和探测雷区,主力舰队则保持密集阵型,稳扎稳打。
战斗在星系外围的小行星带率先打响。联军的游击舰队利用复杂地形,与敌侦察部队展开了惨烈的追逐战。他们击毁了数艘敌舰,但也付出了代价,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将敌人的先头部队引入了预设的雷区和小行星乱流区,造成了相当的混乱和迟滞。
当敌军主力终于进入主防线射程时,轨道防御平台和隐匿的舰队同时开火。王浩巧妙地利用了双星系统的引力扰动,使得敌军的攻击轨道计算变得困难。联军的新型武器,特别是针对蜥蜴族生物护盾的调制干扰器,发挥了作用,有效提升了毁伤效果。
然而,敌人的绝对兵力优势是压倒性的。它们采取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波浪式”进攻,一波接一波的舰船不顾伤亡地冲击联军防线。防御平台逐个被摧毁,舰船的护盾能量飞速下降。预备队多次投入反击,才勉强稳住阵线。
激战持续了十数个标准日,“节点阿尔法”星系化为了巨大的熔炉。联军给予了敌人重大杀伤,但自身的损耗也达到了临界点。王浩审时度势,在防线即将被完全突破前,果断下令执行“星链”计划的下一步——有序撤退。
撤退过程组织得井井有条。工兵部队引爆了预先埋设的爆炸物,制造出巨大的星尘云阻碍追击;后卫部队拼死阻击;主力舰队则利用准备好的隐秘跳跃点,悄然撤离,只留下一个被打烂但让敌人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空旷星系。
“星链”计划依次展开。联合舰队撤向“节点贝塔”、“节点伽玛”每一个节点星系都重复着类似“阿尔法”的剧情:利用地形和预设工事进行顽强阻击,大量消耗敌人,然后在关键时刻果断撤离。
这种战术成功地将蜥蜴族主力集群的推进速度拖慢到了近乎爬行。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鲜血和时间的代价。王浩的指挥愈发纯熟,对撤退时机的把握妙到毫巅,总能在最大程度杀伤敌人后,带领主力安然脱身。
然而,连续的撤退和看似无止境的消耗战,也开始对联军士气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来自共同体的部分官兵,开始对这种“败退”感到厌倦和质疑。他们习惯了在优势火力下堂堂正正之战,对这种不断放弃阵地的战争方式难以适应。基层官兵中开始流传着悲观论调,认为这是在慢性死亡,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王浩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再次加强了与各级官兵的沟通,亲自前往士气低落的部队进行慰问和解释。同时,他策划了一次精心的小规模反击。一支由志愿兵组成的精锐突击队,利用新型隐形技术,长途奔袭,成功摧毁了蜥蜴族一个位于已占领区后方的、重要的生物质精炼厂,并带回了大量情报。
这次成功的敌后行动,虽然战略影响有限,但极大地鼓舞了联军士气,证明了他们并非只能被动挨打,依然有能力将拳头打到敌人身上!
就在“星链”计划进行到第五个节点,联军退守至距离“坚岩”星最后一道屏障——“节点欧米茄”星系时,后方传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首批大规模援军先头部队,已成功穿越星际空间,抵达了仙女星系外围,预计在十五个标准日内即可与主力会师!
消息传来,整个联合舰队沸腾了!漫长的坚守,无数的牺牲,终于看到了曙光!
然而,最后的十五天,也将是最艰难的十五天。“节点欧米茄”星系是“坚岩”星最后的门户,一旦失守,“坚岩”星将无险可守。蜥蜴族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说通过某种方式感知到了援军的临近,对“节点欧米茄”的进攻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它们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兵力,不计伤亡地发动猛攻,企图在联军援军抵达前,拔掉这最后一颗钉子。
王浩将指挥部前移到了“节点欧米茄”。他知道,这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守住!这不仅仅是为了争取时间,更是为了保住联军在仙女星系最后的立足点和反攻基地。他与将领们立下军令状,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节点欧米茄”!
“节点欧米茄”星系,如同它的名字,是通往“坚岩”星最后的门户,也是“星链”防御体系的终点。这是一个由一颗垂死的红巨星和其仅存的一颗巨大、荒凉的重力锁定行星——“守望者”行星构成的星系。行星的一面永远朝向恒星,被炙烤得如同熔炉,另一面则陷入永恒的冰封黑暗。两颗星体之间,充斥着狂暴的引力潮汐和能量乱流,环境极其恶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