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目标B:“沉默回廊”位于银河系一条偏远旋臂的末端。这片区域拥有数十个条件优越的恒星系,根据模型预测,至少有三分之一应该能孕育出生命,甚至发展出初级文明。然而,实际观测(尽管受限)显示,那里只有荒芜的岩石行星和冰冻的气态巨行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连最简单的有机物信号都探测不到。更诡异的是,该区域的空间背景辐射存在一种极其微弱、但稳定不变的周期性调制,仿佛有某种巨大的、隐形的结构在规律性地扰动时空。哈桑认为,这里可能是一个被“收割”得特别彻底的样本,那种周期性调制或许是“收割者”某种大型设备或活动留下的永久印记。
候选目标C:“禁忌星域”这个目标的来源最为神秘,主要依据是艾尔族一首极其古老的史诗。诗中描述了一场发生在“时间开端之前”的、涉及多个“星神”的战争,战场的位置被模糊地指向一片被称为“虚空之角”的星域。联盟的星图显示,那片区域几乎空无一物,连恒星都极其稀疏,属于典型的宇宙荒漠。但艾尔族文献将其标记为绝对禁忌之地,警告后人远离。伊薇特·陈博士认为,这种“空白”本身可能就是线索——一场远古大战可能将那片区域彻底“净化”,什么也没留下,但或许在绝对的虚无中,隐藏着最深的秘密。
目标确定后,更精细、更危险的步骤接踵而至——航线规划。这绝非简单的两点连线,而是在雷区中为幽灵画出一条生路。
一支由顶尖的导航专家和天体动力学专家组成的小组接手了这项工作。他们的原则只有一个:隐匿高于一切,安全重于速度。
利用自然屏障:航线被设计得极其迂回曲折,尽可能利用沿途的星际尘埃云、稠密星云、引力透镜效应显着的天体背后作为掩护,让“幽灵之眼”的大部分航程都隐藏在自然的宇宙背景噪声中。
规避风险区域:任何已知的引力异常区、高辐射带、甚至是可能存在未知文明(无论其强弱)的星域,都被划为禁区,远远绕行。
预设应急方案:航线上预设了多个应急避险点——通常是些不起眼的小行星或彗星云团,一旦发现被追踪的迹象,飞船可逃往那里暂时隐藏。同时,自毁指令的触发条件被设定得极其严格,确保在万不得已时,能毫不犹豫地启动,不留任何痕迹。
当最终的目标星域报告和初步航线规划方案呈送到王晨星面前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一份任务书,更是一张指向未知与危险的宇宙藏宝图,每一个标记都可能意味着机遇,也可能是陷阱。这三个遥远的光点,将成为“幽灵之眼”首次出航的命运十字路口。
联盟历,深潜纪元第七年,一个被加密时间戳标记的时刻。在远离联盟核心星域、隐藏在一条荒凉小行星带阴影深处的秘密船坞——“潜影坞”内,一场关乎文明未来的仪式正在以近乎绝对静默的方式上演。这里没有旌旗招展,没有万众欢送,只有冰冷的合金墙壁上幽蓝的指示灯,以及船坞中央那艘通体漆黑、线条流畅如暗夜魅影的飞船——“默客号”。它是“幽灵之眼”项目的首舰,是“溯源计划”伸向未知深空的第一根,也是最脆弱的一根触须。
潜影坞本身就是一个工程的奇迹,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密,它并非建造在行星或空间站上,而是巧妙地嵌在一颗巨大小行星的内部,外部是天然的岩石伪装和能量屏蔽层。内部空间狭长而压抑,只有必要的维护机器人和少数经过最严格审查的技术人员在此工作。空气中弥漫着低温冷却液和金属的微腥气味。
在启航前最后的标准时里,“默客号”经历了一系列最终的系统核查。技术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微重力环境下漂浮着,用便携式扫描仪最后一次检查船体表面的自适应伪装涂层的均匀度,测试等离子隐身层的激发响应速度,确认每一个模块的接口密封性。气氛凝重得如同手术前的准备室,每一次通讯都是通过加密的短波进行,声音压得极低,仿佛生怕惊扰了船坞外的虚空。
在船坞上层的控制塔台(一个同样隐蔽的观测舱)内,项目总工程师欧阳靖博士和他的核心团队紧盯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屏幕。每一项系统自检通过的绿色信号,都让他们的眉头稍稍舒展一分,但紧握的拳头和额角的细汗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极度紧张。这艘船凝聚了太多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设计,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在未来数十年的孤独航程中酿成灾难。
与此同时,在数光年之外的暗影基地,王晨星的私人指挥室内。灯光被调得很暗,只有巨大的主星图屏散发着幽光。王晨星独自站在屏前,身后站着神情肃穆的赵擎天上将和情报总局局长。他们三人,是通过一条等级极高的量子加密链路,远程观看着潜影坞传来的实时画面和数据流。这是唯一形式的“欢送仪式”,参与者寥寥,且相隔星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