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技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单产,但随着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大和种植强度的增加,新的问题逐渐浮现。一些连续种植相同作物的地块开始出现产量下降的现象,即使施足肥料也难以完全恢复地力。
这日,老农人土根带着几位农人忧心忡忡地找到汪子贤:“大首领,南山坡的那片麦田,今年收成比去年少了近两成。我们按照标准施了肥,但苗就是长不旺,像是土地‘累’了一样。”
汪子贤立即随他们前去查看。果然,那片连续三年种植小麦的田地虽然施足了肥料,但作物长势明显不如邻近轮作的地块。土壤看起来有些板结,缺乏活力。
“这是连作障碍。”汪子贤诊断道,“即使补充肥料,土壤中的某些特定养分也会逐渐耗尽,而且病虫害容易积累。我们需要让土地轮流休息,或者轮换种植不同作物。”
回到议事厅,汪子贤召集农业小组开会讨论这一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反映了类似的情况。
青年农人青叶说:“我们部落的传统是种植两三年后就让土地休耕一两年,任其长草,然后再烧荒种植。但现在耕地这么多,完全休耕太浪费了。”
禾苗补充道:“而且不同作物对土地的影响确实不同。比如豆类作物后的土地种麦子就长得特别好,但连续种麦子就会变差。”
汪子贤综合大家的观察和经验,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引入轮作制度和计划休耕概念,科学地规划农田使用。”
他让人取来沙盘和代表不同作物的小旗子,开始讲解:“轮作就是在不同地块上按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比如第一年种麦子,第二年种豆类,第三年种块茎作物...这样每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不同,也能减少病虫害。”
“那休耕呢?”土根问道,“完全不让土地长东西吗?”
“休耕不一定是完全荒废。”汪子贤解释,“可以种植一些绿肥作物,比如苜蓿、紫云英等,长成后翻入土中增加有机质。这叫‘种植休耕’,既恢复地力又不浪费土地。”
这些新概念让农人们既好奇又困惑。汪子贤决定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
他在农业学院选择了十块标准地块,设计不同的轮作和休耕方案:有的采用传统完全休耕,有的种植绿肥休耕,有的实行豆类-麦类-休耕的三年轮作,有的尝试更复杂的五年轮作体系...
每块试验田都详细记录土壤变化、作物长势和最终产量,形成对比数据。
消息传开,农人们每天都来观察这些试验田的变化。最初大家对这些“折腾”持怀疑态度,但随着时间推移,轮作和休耕地块的优势逐渐显现。
特别是种植绿肥休耕的地块,在将茂盛的苜蓿翻入土中后,土壤变得黝黑疏松,接下来种植的麦子长势格外喜人。
“看哪!那地块的麦子比施了额外肥料的还旺!”农人们惊叹不已。
收获季节的结果更加令人信服:实行轮作和计划休耕的地块平均产量比连作地块高出三成以上,而且作物更加健康,病虫害明显减少。
汪子贤趁热打铁,组织编写《轮作休耕指南》,详细说明不同土壤条件下最适合的轮作顺序和休耕方式。
“沙质土壤适合豆类-麦类-绿肥的三年轮作;黏土适合块茎-麦类-豆类的轮作;新垦地应先种一年绿肥改良土壤...”指南中的建议都源自试验数据,极具说服力。
推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老农人坚持传统做法,不愿改变;有些农人则贪图短期收益,不愿让土地休耕。
汪子贤采取了循序渐进策略。他先在农业学院的直属示范田全面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让成果自己说话;同时给予率先采用的农人一定奖励和技术支持。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采用新制度的农人不仅收获更多更好的作物,而且劳动强度反而降低——土地变好后,除草和治虫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农人主动要求学习轮作休耕技术。农业学院开办了专门培训班,由汪子贤和土根等经验丰富的老农人共同授课。
“轮作不只是换茬种那么简单,”汪子贤在课堂上讲解,“要考虑前茬作物对后茬的影响。比如豆类作物能固氮,后茬种需氮多的麦类就特别合适;葱蒜类作物能杀菌,适合放在易生病的地块...”
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农人们大开眼界。他们从未想过种植顺序有这么多学问。
与此同时,禾苗带领一组人开始绘制详细的农田地图,标注每块地的土壤特性、历史种植情况和肥力状况。这为制定科学的轮作计划奠定了基础。
三个月后,联盟首次制定了全区域的农田使用规划。将耕地划分为三个大区,每个大区内又细分轮作单元,确保每年都有足够土地投入生产,同时有相应比例的土地处于休养状态。
规划公布后,农人们发现这不仅没有减少耕种面积,反而因为地力提高和病虫害减少,总产量预计将增加四成以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