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的情报机器,一旦全力开动,其效率是惊人的。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关于后梁皇帝朱温的各种“风流韵事”,就以一种瘟疫般速度,传遍了整个中原和江南。
“哎,听说了吗?咱们的皇帝陛下,最近又纳了个新妃子!”
“什么新妃子?我听说的版本,可不是这样!”
“哦?快说来听听!”
茶馆里,酒楼中,田间地头,到处都有人在神秘兮兮地议论着。
很快,在王家刻意的引导下,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劲爆的版本,流传开来。
“听说了吗?咱们的皇帝陛下,喜欢的不是什么黄花大闺女,他好的是那一口……儿媳妇!”
“什么?你说什么?”众人闻言皆是一脸惊愕,难以置信地看着说话之人,仿佛他刚刚说了什么天方夜谭一般。
“这怎么可能呢?皇帝陛下可是九五之尊,他怎么会有如此违背人伦道德的癖好呢?”有人质疑道。
“我也觉得难以置信啊,但这可是我从宫中的一个老太监那里听来的,他说皇帝陛下对自己的儿媳妇情有独钟,而且还不是一天两天了……”说话之人言之凿凿,让人不由得对他的话产生了几分信任。
“这……这也太荒唐了吧!那皇帝陛下的儿子们难道就没有意见吗?”又有人问道。
“这我就不清楚了,不过听说皇帝陛下的儿子们都对他敬畏有加,就算知道了这件事,恐怕也不敢有什么怨言吧……”说话之人摇头叹息道。
“可不是嘛!听说他那几个儿子,为了争太子之位,都抢着把自己的媳妇,往宫里送呢!”
“我的天!这……这还是人吗?简直是禽兽啊!”
“所以啊,现在外面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什么……‘扒灰皇帝’!”
“扒灰皇帝?哈哈哈,这个贴切!太贴切了!”
一时间,“扒灰皇帝朱温”的故事像野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个故事被编成了各种朗朗上口的段子和民谣,在大街小巷中传唱不息。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朱家天子坐龙庭,不爱江山爱儿媳。日日宣召入宫闱,夜夜笙歌不知疲。”这段歌词生动地描绘了朱温对儿媳的迷恋,以及他不顾伦理道德,频繁召儿媳入宫的行为。
还有一段则是:“博王妻子最得宠,只因貌美腰肢细。郢王心中生妒忌,只恨自家婆娘不争气!”这段歌词将博王的妻子描绘成一个容貌姣好、身材婀娜的女子,深得朱温的宠爱。而郢王则因为自己的妻子不如博王的妻子得宠,心中充满了嫉妒和怨恨。
这些段子,通俗易懂,又带着点颜色,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猎奇心理和八卦天性,传播速度比官府的邸报还要快。
王家甚至还利用自己掌控的印刷工坊,将这些故事,印成了插图精美的小册子,通过商路,悄悄地散播到全国各地。
一时间,朱温的“威名”,天下皆知。
他从一个开国皇帝,瞬间变成了一个天下人耻笑的乱伦丑角,后梁朝廷的威信,也因此一落千丈。
远在汴梁的朱温,得知此事后,气得当场就发了彪。
“查!给朕查!”他疯狂地咆哮着,“到底是谁!到底是谁在背后造谣!给朕把他揪出来!朕要将他碎尸万段!诛他九族!”
后梁的爪牙们,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严酷的搜查和镇压。无数被怀疑是“传谣者”的百姓和士人,被抓捕入狱,严刑拷打。
但这种做法,非但没有止住房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让“扒灰皇帝”的传言,愈演愈烈,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朱温查来查去,最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江南,扬州王家。
因为,只有王家,有这个动机,有这个能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舆论的风暴,掀得这么大。
“王家!王珀!”朱温在皇宫里,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眼睛里充满了血丝,“朕一向与你们井水不犯河水,你们竟然敢在背后,如此辱我!”
他当即就要下令,调集大军,南下征讨王家。
但他的心腹大臣敬翔,却死死地拉住了他。
“陛下!万万不可啊!”敬翔跪在地上,苦苦劝谏,“如今,北方的李克用,虎视眈眈,正是我朝的心腹大患。我们的大军,必须全部用于防备河东,万万不可在这个时候,两线作战啊!”
“更何况,王家在江南,经营数代,根深蒂固。其坞堡之坚固,军队之精良,连黄巢的数十万大军,都奈何不得。我们若是贸然南征,胜负难料,一旦战事不利,被李克用趁虚而入,那我大梁,就真的危险了!”
朱温虽然暴虐,但也不是个完全没有脑子的蠢货。他知道敬翔说的是事实。
他现在确实没有能力,去跟王家死磕。
“那……那朕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羞辱朕吗?”朱温气得浑身发抖。
“陛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敬翔低声说道,“王家此举,不过是逞口舌之快,于我大梁的根基,并无损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