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不再执着于理解经文的确切含义,而是放下思维,全身心沉浸在诵经的音声韵律中。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种超越理解的感动与宁静充满心间,让她泪流满面,体验到信仰并非源于理解,而是源于心灵的直接触碰。
禅堂内,香云缭绕。昭阳随着众人跪坐在蒲团上,手捧着一本边缘已微微卷起的《金刚经》。晚课即将开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而期待的气息。
在过去,每当这种时候,她总会不自觉地紧张。眼睛会紧紧盯着经本上的每一个字,大脑飞速运转,试图解析那些文言句读背后的深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该如何在生活里运用?她像一个勤奋却不得要领的学生,拼命想要抓住智慧的实体,结果往往是被文字的荆棘划伤,内心充满挫败与焦灼。
但今天,或许是连日来的体悟让她有了一丝松动,或许是清心师姐那句“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点醒了她,她忽然生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暂时放下“理解”的企图呢?
引磬声清脆一响。
维那师起腔,苍凉而悠远。
昭阳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仿佛将那个习惯于分析和抓取的“我”也一同轻轻吐出。她不再把目光聚焦于单个的文字,而是微微垂下眼帘,放松全身,让自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准备纯粹地吸收这声音的海洋。
众人的声音汇聚起来。起初,她还能分辨出男女声部、高低音色,但很快,这些个体的声音便融合成一片浑厚、低沉、充满共振的音声海。这声音不再承载具体的信息,它变成了一种振动,一种能量,一种流淌的韵律。
木鱼声“笃、笃、笃”地嵌入其中,像稳定而有力的心跳,为这片音声海标定着节奏。引磬偶尔穿插,其清越之声如同海面上跃起的银色飞鱼,划破持续的声浪,带来片刻的清醒与提点。
她不再试图去“听懂”。她只是“听”。
让那梵呗的旋律如同暖流,冲刷过她的耳膜,浸润她的身体。
她感觉到胸腔在共鸣,感觉到某种阻塞的能量仿佛在这声波的按摩下,开始微微松动、流动。
思绪依然会像调皮的水泡偶尔冒起,但她不再与之纠缠,只是任由声音的潮汐将它们温柔地裹挟而去。
她沉浸在这片音声海里,像一叶小舟,随波荡漾,失去了对岸的执着,也失去了对方向的焦虑。一种前所未有的安然感包裹了她。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挣扎,只需要存在,只需要融入。
就在这全然放松、心无所住的某一刻——
毫无预兆地,一股强烈的、莫可名状的感动,如同地下涌出的热泉,猛地从心底最深处喷薄而出!
那并非因为理解了某句经文,也非想起了任何具体的人事。那是一种纯粹的、不依赖任何理由的触动。仿佛这古老的音声,这千百年来被无数求道者吟诵的旋律,直接越过了她所有思维和情感的屏障,触碰到了她灵魂中最柔软、最本真的某个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深沉的、无边无际的宁静。那不是死寂,而是充满生机的宁静,如同浩瀚的星空,如同深不可测的海洋。在这宁静中,所有个人的忧惧、得失、过去未来的牵挂,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如同尘埃落定。
她的眼眶毫无征兆地湿润了,温热的两行泪水,顺着脸颊静静滑落。她没有哽咽,没有抽泣,只是任由泪水流淌,仿佛它们是在洗涤某种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深藏的尘埃。
她不知道自己为何流泪。
是为了这难以言喻的宁静?
是为了这超越语言的触碰?
还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然栖息的、精神的家园?
她不知道,也不再去追寻答案。
那种体验本身,已经足够。
清心师姐曾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此刻,她真切地尝到了这“水”的滋味。它不是思维的产物,它是生命的直接体验,是心灵在放下所有武装后,与某种更大存在的一次无声对话。
晚课在回向偈中结束。
昭阳缓缓抬起头,脸上的泪痕未干,但眼神却异常清澈、明亮,仿佛被这场无声的雨洗涤过。她周围的师兄弟们陆续起身,神态安详,无人注意到她方才内心的波澜壮阔。
她并不觉得尴尬,也不急于分享。这份体验,如同一个秘密的珍宝,被她悄悄收藏在心底最深处。她知道,有些滋味,只能独自品味,无法言传。
走出禅堂,夜风拂面,带着山间草木的清凉。她抬头望向星空,感觉那星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近、更加深邃。
她明白了,信仰或者说道的滋味,并非始于完全的理解和逻辑的信服。它始于一种心灵的直接触碰,一种超越言语的共鸣,一种在集体音声中感受到的、个体被全然接纳的安然。
从此,诵经于她,不再是一项需要攻克的学习任务,而成了一场心灵的沐浴,一次与古老智慧的无声交契。
她踏着月色,步履轻盈地走在回寮房的小径上。
内心被一种饱满而温柔的宁静充满,她知道,今夜,定有好眠。
然而,一个更贴近大地、更关乎细微行动的疑问,也随之在她心中萌芽:这种在诵经中体验到的广阔慈悲与连接,如何落实到具体而微的生活中,尤其是对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时?
她的目光,不自觉地投向了外婆那片在月光下安然沉睡的菜园。
昭阳指尖轻触微湿的脸颊,心中了悟:真谛的滋味,非思维的佳肴,乃心灵的甘泉。当语言止息,心扉洞开,方能品尝其无言之美。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通透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