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日,昼夜均等。昭阳反思回归乡村后的生活,觉察到在“入世”做事与“出世”修行间的偏倚,主动调整日程,寻求更契合自然韵律的中道生活。
中元节那夜宽广的释然,如同给昭阳的心湖投下了一颗定锚石,风浪虽偶有,根基却已稳固。她行走坐卧间,那份安宁愈发沉淀,不再轻易被外境搅动。时光流转,暑气渐消,空气中开始掺入桂花的甜香与成熟的稻禾气息,天地间弥漫着一种丰盈而宁静的秋意。
日历翻到了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昭阳清晨推开窗,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往日的、极其精准的平衡感。阳光不再像夏日那般灼热逼人,而是呈现出一种醇厚的金黄色,温暖而明亮;风也褪去了燥热,带着清冽的凉意,拂过面颊,让人精神一振。
“今日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她想起古书上的话,心中若有所动。这种自然的平衡,仿佛一种无声的启示,叩问着她内心的状态。
她像往常一样,在书桌前坐下,准备开始晨间的阅读与禅坐。目光掠过桌角那本厚厚的、记录了她大半年心路历程的修行笔记,却没有立刻翻开。一种微妙的审视感,代替了往日的惯性。
她回顾自己回归乡村这大半年来的生活。
起初,她像一只受惊的鸟,迫切地需要一处安静的巢穴来舔舐伤口,修行是她几乎全部的重心,是逃离过往喧嚣的避风港。那时,她的生活是极度“出世”的倾斜。
渐渐地,随着内心的复苏,她开始尝试“入世”——记录分享,参与春耕,帮助小慧,组织活动,甚至在暴雨中挺身而出。她发现自己并非只能独善其身,那份源于修行的定力与智慧,同样可以在尘世中发挥作用,利益他人。
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平衡。但最近,她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对劲。
为了准备那次禅修引导,她反复斟酌措辞,花费了不少心力。网络平台上的留言和私信渐渐增多,虽然大多是正面的反馈,但她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期待关注,花费更多时间去回复、互动。村里一些原本自发的、随缘的帮助,似乎也开始被一些人视为“理所应当”,琐碎的请求偶尔会打断她计划的静修时间。就连摄影,这个初衷是为了培养觉察和发现美的爱好,有时也会因为想着要拍出“好作品”分享而带上了一丝追求的负担。
她的日程表,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事”填得越来越满。那颗原本追求宁静的心,似乎又被一种新的、名为“利他”和“分享”的细绳悄悄捆绑,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忙”与“乱”。
她意识到,自己可能从一个极端(完全避世),滑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入世)。就像这天平,原本一头沉下,现在另一头又加了过重的砝码。
真正的修行,难道不是在“出世”的心境与“入世”的行动之间,找到那个动态的、灵活的平衡点吗?如同这秋分日的昼夜,不长不短,恰到好处。
她拿出笔,在一张空白纸上,重新审视自己近期的日程。
晨起禅坐、阅读经典的时间,是否因为前晚回复信息太晚而压缩或质量下降?
带领村民活动、回复网络留言,是否占据了过多本应用于深度思考和安静独处的时间?
摄影、漫步、劳作,这些原本滋养身心的事情,是否变成了需要完成的“任务”?
答案是肯定的。她确实有些失衡了。
她没有自责,只是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然后,她开始像调整一个精密的仪器般,重新规划自己的时间。
她决定,每天固定保留清晨两小时完全不受打扰的“出世”时间,用于禅修、阅读和书写,雷打不动。这是滋养她内心光明的源头活水,必须优先保障。
将网络互动和活动筹备集中在下午的特定时段处理,并且设定时间限制,避免被其无限度地牵扯精力。
对于村民的请求,依然随缘帮助,但学会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界限,不承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情。
重新找回摄影和漫步的初心——不为分享,只为当下的愉悦与觉察。允许自己有时只是静静地看,而不必举起相机。
她还特意在日程表中,加入了“无所事事”的留白时间。就像山水画中的留白,看似空无,却是意境深远的关键。
调整完日程,她感到一种松了一口气的轻松。这不是退缩,而是更清醒、更有意识的选择。她不是在否定“入世”的价值,而是在确保“出世”的根基不被动摇的前提下,更有力量、更可持续地去“入世”。
傍晚,她漫步到田埂上。夕阳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粉色,与即将到来的墨蓝夜色在天空中和谱共存,一如这秋分的平衡。收获后的稻田显得空旷而宁静,等待着新一轮的循环。
她深深地呼吸着带着泥土和稻草清香的空气,感受着脚下大地的坚实。这份主动调整后带来的内心秩序感,与外在的自然韵律如此契合。
她明白,真正的中道,并非僵硬的折衷,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起伏,在动与静、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那个让生命最能焕发光彩的、动态的平衡点。
主动调整生活节奏后,昭阳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从容与深入。
她开始回顾这长达六十章的漫长求索——从深陷内耗的泥潭,到初遇佛法的微光,从一次次具体的修行体证,到内心愈发坚定的力量。她发现,最初那摇曳不定、仿佛随时会熄灭的内心星火,不知何时,已悄然化作一盏可以持续燃烧、风雨不侵的长明灯。前路或许仍有迷雾,但那光明,已在她生命的最深处扎根。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通透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