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发来学习禅茶后精心布置的茶席照片。这份在生活美学中探寻宁静的尝试,让昭阳看到母女二人在不同道路上对心灵成长的共同渴望,找到了全新的连接点。
年终回望时写下的那句“卸下重担”,如同一个清晰的坐标,为昭阳新一年的生命旅程锚定了方向。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明晰,行走坐卧间,那份安然愈发沉淀自然。就在这新春伊始、万物待苏的时节,一份来自母亲的、意料之外的分享,如同初春的第一缕暖风,轻轻叩响了她的心扉。
这日清晨,她正在院中查看越冬草木的萌动情况,手机传来一声清脆的提示音。是母亲发来的信息,没有文字,只有一张图片。
她点开图片,微微一怔。
图片拍摄于母亲家中那个熟悉的阳台上,但背景已然不同。原本略显杂置的花草被重新规整,一旁的老旧藤椅换成了一个低矮的原木茶台。茶台上,铺着一方靛蓝染的粗布茶席,上面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一套素净的白瓷茶具——壶、杯、公道杯,还有一个小小的茶则和茶针。旁边,是一个小小的白瓷瓶,里面斜插着一枝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花色温润,与茶具相得益彰。一角的小香炉里,依稀可见一缕极细的青烟袅袅升起,仿佛能透过图片闻到那清雅的香气。
整个画面构图精心,色彩和谐,透着一股难得的静气与美感。这绝不是母亲往日随手一拍的家庭照片风格。
昭阳正疑惑间,母亲又发来一条文字信息,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尝试性的雀跃:
“阳阳,你看妈妈布置的这个茶席怎么样?我最近跟着社区老年大学的一个老师学禅茶,老师说,布置茶席也是修行,要用心,要安静。我这可是练习了好几次才摆成这样的。”
禅茶?
昭阳的心被轻轻触动了。她想起母亲过去的生活,总是围绕着柴米油盐、父亲和她转,偶尔的休闲也是看看电视、和邻居聊聊天。她从未想过,母亲会去接触“禅茶”这样听起来带有出世意味的事物。
她仔细端详着那张照片。那精心挑选的茶布,那摆放得一丝不苟的茶具,那恰到好处的插花,那若有若无的线香……这一切,不再是简单的物品陈列,而是母亲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她在通过这种方式,尝试营造一种宁静、有序、雅致的氛围,尝试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为自己开辟出一方可以安顿心神的小小净土。
母亲没有像父亲那样,用笨拙地抄写《心经》的方式来靠近她的世界,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符合她自身性情与审美的方式——在生活美学中,探寻内心的安宁。
昭阳仿佛能看到,母亲戴着老花镜,对照着老师教授的步骤,一遍遍调整茶具的位置,小心地修剪花枝,专注地点燃香篆……那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注的练习,一种对“当下”的投入,一种对“美”与“秩序”的追求,而这其中,已然蕴含了禅的精神——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她没有回复“真漂亮”之类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地敲下了一段话:
“妈,茶席布置得真好,特别安静,有禅意。能感觉到您的用心。插花和香炉的点缀尤其巧妙,让整个空间都活了起来。学习禅茶,感觉怎么样?”
她肯定了母亲的努力和成果,并表达了真诚的关切。
母亲很快回复了,这次语气明显放松和开心了许多:
“你也觉得好啊?刚开始觉得挺麻烦的,规矩多。但慢慢做下来,发现心里真的能静下来不少。摆弄这些瓶瓶罐罐,看着热水冲进茶叶,闻着茶香和花香,好像什么烦心事都能暂时放一放。老师也说,茶心即人心。”
“茶心即人心”。昭阳反复品味着这句话。母亲在用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触摸着与昭阳所追求的相似的境界——在每一个当下保持觉知,在平凡事物中体会安然。
她们一个在乡村简朴的环境中观心修行,一个在都市生活的间隙借助茶道寻求宁静;一个路径直接,一个方式婉转,但目的地,似乎都是那颗不再随波逐流、能够自主安顿的心。
这份认知,让昭阳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和深深的感动。她与母亲之间,那曾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隐形隔阂,似乎在这一刻,被这方小小的、充满静美之气的茶席,悄然 bridging(架起了桥梁)。她们不再仅仅是血缘上的母女,更是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向着类似光明前行、可以相互看见和理解的同路人。
她欣喜地发现,心灵的成长并非只有一条路径。当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真诚探索时,自然能与同行者产生深深的共鸣,无论他们外在的形式有多么不同。
(下一章预告:与母亲关系的微妙转变带来了温暖的慰藉,然而生活的无常总在不经意间显现。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邻居独居的李奶奶突发急病。寂静的村庄被急促的敲门声打破,昭阳没有丝毫犹豫,冒雨送医。在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灯光冷白的急诊室外,她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水?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又将如何展现她修行积淀的力量?敬请期待下一章:《深夜急诊》。)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通透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