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灵的沉淀化为文字,其力量便能跨越时空,触动另一颗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获得,而在于能否成为照亮他人的灯盏。
春日渐深,阳光变得慷慨,将昭阳的小屋照得透亮。书桌上,那叠曾经杂乱的手稿,如今已被仔细整理、誊抄,装订成一份沉甸甸的书稿。封面上,是她亲手写下的书名——《我的通透活法》。
将稿子寄出去的那一刻,昭阳的心湖并非波澜不惊。一丝微澜般的忐忑是有的,如同将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袒露给未知的评判。但她更多的是一种交付后的平静。她已尽力将这一路的迷惘、挣扎、求索与最终的体悟,真诚地记录了下来。如同将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交给了土地,剩下的,便是顺应因缘。
日子依旧在修行、抚琴、与村民的日常互动中平静流淌。她没有刻意等待,只是安住于每一个当下。
这天下午,她刚带领几位感兴趣的村民做完一次简短的正念呼吸练习,回到小屋,手机便响起了一声清脆的邮件提示音。发件人,是那家以出版心灵成长类书籍而闻名的出版社编辑,姓陈。
昭阳的心,轻轻动了一下。她点开邮件。
“昭阳女士,您好!
反复拜读了您的书稿《我的通透活法》,几乎是一气呵成。请允许我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欣喜。”
看到这里,昭阳的手指微微收紧。
“您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力量。它不浮夸,不说教,甚至不试图去‘教导’什么。它只是平静而真诚地叙述,如同一位老朋友在灯下娓娓道来。但正是这份真实到近乎赤裸的脆弱与坚韧,这份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求索的微观史,以及将古老佛法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具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强大的疗愈力量。”
编辑的文字继续流淌,带着专业审视后的温度:
“我看到了一个灵魂从‘内耗’的漩涡中,一步步挣脱,借助向内的智慧,找到真正安宁与力量的完整轨迹。这其中关于‘与一切共处’的体悟,关于‘转念’的奇迹,关于在平凡日常中修行的点滴,不仅感人,更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它恰恰击中了当下无数疲惫、迷茫的现代人最核心的困境。”
“书稿已通过初审,我们编辑部一致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能够真正给予读者心灵支撑的作品。后续的出版流程,我们会尽快推进……”
邮件后面是具体的修改建议和流程说明,但昭阳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疗愈人心的力量”和“给予读者心灵支撑”这几个字上。
一股温热的、复杂的暖流,从心底最深处涌起,缓慢而坚定地蔓延至四肢百骸。眼眶微微发热,但并非想哭,而是一种被深深理解和看见的释然,一种辛勤耕耘后被意外嘉许的慰藉,更是一种确认——她所走过的路,所体悟到的点滴,并非仅仅属于她个人,它们真的有可能,成为其他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脚下的一块垫脚石,眼前的一丝微光。
她走到窗边,春日午后的阳光暖融融地落在身上。院角,那只她深夜救回的黄狗,如今伤势已愈,正懒洋洋地趴在那里晒太阳,感受到她的目光,友好地摇了摇尾巴。村民们偶尔路过院门,会笑着和她打招呼,眼神里是熟稔与信任。
这一切,与她书稿中所描述的心路历程,如此真实地交织在一起。
她没有沉浸在个人的喜悦中。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念头,随着这份肯定的暖流,自然而然地浮现,如同溪水必定流向低处。
她回到书桌前,重新点开回复邮件的界面,手指在键盘上停顿片刻,然后清晰地敲下:
“陈编辑,非常感谢您的肯定与辛苦工作。关于这本书,我有一个发自内心的愿望——如果本书未来有幸出版并获得任何版税收入,我愿将其全部捐出,用于支持乡村地区的心灵教育与心理健康普及活动。让这份源于土地、源于平凡生活的感悟,能够回馈给更多可能需要的乡村心灵。”
她写下这些字时,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或不舍,只有一种圆满的、流动的安然。钱财,于她而言,早已不是生活的首要目标。能够安顿自心,已是最丰厚的获得。若能以此获得,去滋养更多渴望安宁的心灵,尤其是那些在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可能同样被无形压力所困的父老乡亲,那便是这份文字所能产生的、最美好的价值。
邮件发送成功。她仿佛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
昭阳望着窗外生机盎然的春色,心中澄澈:文字如渡船,载人离苦岸;愿力作舟楫,慈悲是风帆。*
这份由编辑肯定所催生的、清晰利他的愿心,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平静。她仿佛看到,自己这段个人觉醒的旅程,正自然而然地迈向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将个体的觉悟,转化为一种能够利益众生的、具体的行动。而这,或许才是修行路上,真正的圆满与回向。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通透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