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心念的载体,落笔前的片刻静定,能化利剑为良药,让沟通成为连接而非伤害的桥梁。
清晨,办公室尚未完全苏醒,只有零星的键盘声和咖啡机的嗡鸣。昭阳坐在工位前,屏幕上是她刚刚草拟完的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市场部的负责人。邮件内容关乎“启航计划”一个重要环节的数据对接,对方团队在提供关键数据时屡次延迟,已影响到她这边后续的分析进度。
初稿的措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利:
“关于XX数据,请务必在今天中午12点前提供。这已经是第三次延迟,严重影响了项目整体进度,希望贵部门能重视此事。”
打完这行字,她停了下来。一股熟悉的焦躁感在胸腔里微微翻腾——对进度受阻的不满,对沟通不畅的无奈。她知道,如果就这样发送出去,这封邮件读起来会像一纸冷硬的最后通牒,充满了指责和压力。对方负责人看到后,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引发一场不必要的邮件争执,反而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过去,她可能带着这股情绪,直接就点击了“发送”。结果往往是,问题未必解决,反而增添了人际的隔阂。
但现在,她没有。
她将手指从键盘上移开,身体微微后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地吐出。她并没有闭上眼睛,但目光从屏幕上那刺眼的文字移开,落在了桌角那盆小小的绿植上。
这三秒钟的静心,并非空白。她是在有意识地觉察并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
她觉察到那份焦躁和不满,但没有认同它,没有让它主导接下来的沟通。
她提醒自己邮件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情绪,而是为了促成合作,解决问题。
她想起“慈悲沟通”的原则——诚实表达自己,同时尊重与关怀对方。
心,在这短暂的静默中,慢慢沉淀下来。那股尖锐的情绪能量,如同被安抚的野兽,渐渐收敛了爪牙。
她重新将手放回键盘,开始修改那封邮件。
她删掉了“务必”、“严重影响”、“希望贵部门能重视”这些带有强迫和指责意味的词语。手指在键盘上停顿,斟酌着更妥当的表达。
最终定稿的邮件,读起来感觉全然不同:
“主题:关于‘启航计划’XX数据的跟进与请求
李经理,您好!
冒昧打扰。关于‘启航计划’所需的XX数据,不知贵部门目前进展如何?这部分数据对我们后续的分析至关重要,如果能在今天中午12点前获取,将极大帮助我们赶上项目节点,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衔接。
我们理解各部门工作繁忙,非常感谢前期的支持。如果过程中有任何困难或需要我们协助的地方,也请随时提出。
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邮件清晰地表达了需求的紧迫性(“至关重要”、“赶上节点”),但语气是平和、尊重的(“冒昧打扰”、“不知进展如何”)。它表达了理解(“理解工作繁忙”),传递了感谢(“非常感谢支持”),并展现了愿意协作的姿态(“需要我们协助的地方”)。
她从头到尾默读了一遍,确认言语既清晰直接地传达了诉求,又不失温和与专业性。然后,才平静地点击了“发送”。
没有忐忑,没有期待对方的即时回应,她只是完成了一次基于正念的沟通。
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不到半小时,她就收到了市场部李经理的回复,语气同样客气:
“昭阳,你好!数据已在加紧整理,预计11点前可以发给你们。抱歉给你们的进度造成困扰,后续我们会注意时效。”
一场可能爆发的跨部门摩擦,消弭于无形。问题得到了解决,关系也得到了维护。
昭阳看着回复,心中了然。邮件的能量场,是由撰写者的心念决定的。带着焦躁和指责,发出的就是攻击性的能量,容易引发对抗;带着平和与尊重,发出的就是协作性的能量,更容易促成理解与合作。
昭阳端起微凉的茶水,唇边泛起一丝微笑:落笔前三秒静,言语便带三分暖;正念沟通,化隔阂为桥梁。
成功地运用正念撰写邮件,避免了潜在的冲突,昭阳对细微处的修行更有信心。然而,她知道职场中更复杂的沟通场景在于面对面的会议,那里汇聚着更多样的情绪和意图。下一个考验,正等待着她在即将召开的项目协调会上,去练习更深一层的“观照”功夫。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我的通透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