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刚刚步入相对平稳的生产节奏,“师徒制”推行顺利,各车间运转井然有序。林烽正和陈工、赵永强等人讨论着“81式-2”步枪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方案,突然,办公室的门被“砰”地一声推开,通讯员小王小跑着冲了进来,脸上带着罕见的焦急,手里紧紧攥着一份电报纸。
“厂长!紧急军情!前线来的加急电报!”小王的声音都有些变调。
会议室里轻松的气氛瞬间凝固。林烽一把接过电报,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字句,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电报是来自正在某处与日军激战的主力团,内容简短却字字千钧:
“瓦窑堡兵工厂林厂长:我部与敌激战两昼夜,70毫米迫击炮弹药即将耗尽,现存不足三十发,敌火力凶猛,阵地压力巨大!恳请贵厂火速支援至少一百五十发七十毫米迫击炮弹,十万火急!务必于四十八小时内送达!拜托了!”
落款是该团团长的名字和一个鲜红的“急”字印章。
“七十毫米……不就是咱们的‘红星-1’轻型迫击炮的弹药吗?”老张凑过来瞟了一眼,倒吸一口凉气,“一百五十发,四十八小时……这……这怎么可能?咱们现在正常生产,一天也就三十来发啊!”
陈工的眉头也锁成了疙瘩:“弹体铸造需要冷却时间,炸药填充要绝对安全,引信组装更是精细活,每一个环节都急不得。四十八小时,还要算上运输时间……太紧张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烽身上。林烽握着电报纸,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仿佛能透过这纸张,听到前线震耳欲聋的炮火声,看到战士们在敌军火力压制下焦急等待弹药的眼神。
“没有不可能!”林烽猛地抬起头,眼神锐利如刀,声音斩钉截铁,“前线的同志们在流血牺牲,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这不是生产任务,这是战斗命令!别说四十八小时,就是二十四小时,我们也得想办法抠出来!”
他“嚯”地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个人:“传我命令:全厂进入紧急战备生产状态!所有其他非紧急生产任务暂停,资源优先保障炮弹生产!目标:四十八小时内,生产出一百五十发合格的七十毫米迫击炮弹,并送往前线!”
“是!”众人齐声应答,再也没有丝毫犹豫。
命令如山倒!兵工厂这部庞大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运转起来。刺耳的集合哨声在各车间响起。林烽亲自赶到炮弹车间坐镇指挥。
炮弹车间主任老王是个干练的中年人,他已经拿着生产流程图等在车间门口,脸上同样写满了焦急与决然:“厂长,人手不够!就算三班倒,按现有流程也来不及!”
“那就优化流程!打破常规!”林烽斩钉截铁,“老王,你立刻把全车间的人手,按照‘弹体铸造’、‘炸药填充’、‘引信组装’三个核心环节重新编组!实行流水作业,无缝衔接!”
他走到车间中央,对着迅速聚集起来的工人们大声说道:“同志们!前线的战友等着我们的炮弹救命!我们快一分钟,前线就少一分伤亡,胜算就多一分!从现在开始,我们吃喝拉撒都在车间,二十四小时连轴转!我林烽,陪着大家一起干!”
“厂长,我们跟你干!”工人们群情激昂,纷纷撸起袖子。
优化立刻开始。针对最耗时的“弹体铸造”环节,林烽和老师傅们商量,在保证铸件质量的前提下,能否加快砂型干燥速度?有人提出用多个炭盆在安全距离外均匀烘烤,并派人轮流扇风加速空气流通。虽然土,但或许能抢出几个小时!
“炸药填充”环节,安全是第一位,但操作能否更紧凑?林烽决定,将填充区细分为几个独立工位,专人负责称量、专人负责装填、专人负责初步压实,形成一条紧凑的流水线,减少人员走动和等待时间。
最精细也最容易出问题的“引信组装”环节,由陈工和赵永强亲自带队,抽调全厂手最稳、心最细的工人(包括几位表现出色的女工),组成突击队。他们将工作台并在一起,零件盒摆放有序,实行“传递式”组装,每人只负责最熟悉的几步操作,最大化效率和准确率。
牛大力带着机修班的人,负责保障所有设备正常运转,同时紧急加工了一批周转用的弹体托盘和运输小车,确保半成品能在各个工序间流畅转运。
车间里,热浪滚滚(铸造区),气味刺鼻(炸药区),气氛紧张(引信区),但秩序井然。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喊累。困了,就在墙角铺个麻袋片轮流打个盹;饿了,后勤的同志把热乎的饭菜直接送到工位旁。林烽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关键岗位,时而帮着搬运刚出模还烫手的弹体毛坯,时而在填充区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规范,时而又蹲在引信组装台前,帮着解决一个小难题。
他的主角光环在这种极限压力下充分展现。当铸造组报告说砂型干燥速度还是跟不上时,他果断决定,将一部分弹体毛坯转移到相对阴凉通风的仓库进行自然冷却,腾出烘烤位置给新砂型,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叠加利用。当引信组装遇到某个弹簧尺寸稍有偏差导致卡滞时,他立刻让牛大力现场加工一个简易的校准工具,解决了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