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渐退,陕北高原迎来了初春。瓦窑堡兵工厂里,各车间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唯独炮弹车间的老王主任,这几天愁眉不展,连最爱喝的茉莉花茶都品不出滋味了。
王主任,你这是咋了?林烽刚走进炮弹车间,就看见老王对着生产报表直叹气,听说你们车间最近产量有点跟不上?
厂长啊,您来得正好。老王连忙站起来,把报表递给林烽,您看看,这半个月,咱们车间的人均日产量一直卡在十五发上下,死活上不去。我这头发都快愁白了!
林烽接过报表,仔细看了看:我记得上个月还能做到十八发,怎么还倒退了?
唉,别提了。老王指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们,您看,咱们现在还是一人多岗的老办法。一个工人既要铸造弹壳,又要压弹头,还得浇铸引信、填充炸药。这一套流程下来,手忙脚乱不说,还容易出错。
正说着,车间那头传来一阵骚动。一个年轻工人手忙脚乱地操作着,一不小心把刚浇铸好的引信头掉在了地上。
哎哟我的小祖宗!老王心疼得直跺脚,这已经是今天第三个了!
林烽若有所思地在车间里转了一圈,仔细观察每个工人的操作。确实如老王所说,工人们在不同工序间来回切换,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因为频繁转换注意力而出错。
老王,我有个想法。林烽突然停下脚步,咱们能不能把整个生产流程拆分开,让专人负责专岗?
专岗?老王一愣,厂长,咱们人手本来就不够,再分岗,那不是更忙不过来了?
走,去我办公室详谈。林烽拉着老王往外走,顺便对车间里喊了一嗓子,把各车间主任都叫来,开个会!
半小时后,兵工厂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听说要讨论生产改革,大家都很好奇。
同志们,林烽站在黑板前,今天找大家来,是要解决炮弹车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我观察后发现,一人多岗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求了。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炮弹生产的四个主要工序:我建议,把整个流程拆分为弹体铸造、炸药填充、引信组装、质检包装四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专人。
话音刚落,底下就议论开了。
这能行吗?老张首先提出疑问,一个工人整天只干一道工序,那得多枯燥啊?
枯燥归枯燥,效率肯定高。牛大力插话,我在机修车间深有体会。专修枪栓的就特别懂枪栓,专修枪管的就特别懂枪管。各有所长嘛!
可是厂长,老王忧心忡忡,咱们车间现在才二十个人,分成四个工位,每个工位五个人,这人手够用吗?
林烽微微一笑:咱们来算笔账。现在一个人完成全部工序,做一发炮弹要二十分钟。如果专人专岗,每个工序只需要五分钟。你们算算,效率能提高多少?
赵小花立即拿出算盘噼里啪啦打起来:厂长,要是按您说的,理论上效率能提高三倍呢!
三倍?会议室里一片惊呼。
当然,这是理论值。林烽笑道,实际操作中肯定会打折扣。但我估计,提高百分之三十是没问题的。
百分之三十也不少了!老王眼睛一亮,那咱们人均日产量就能从十五发提高到二十发了!
不止,林烽摇摇头,我的目标是二十五发,甚至三十发!
会场上顿时炸开了锅。这个数字在所有人听来都像是天方夜谭。
厂长,您这不是在说梦话吧?牛大力咧着嘴笑,要是真能做到三十发,我老牛请您吃一个月的红烧肉!
好啊,这话我可记下了。林烽笑道,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明天就开始在炮弹车间试点改革!
第二天一早,炮弹车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林烽的方案,二十个工人被分成四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工序。
然而改革的第一天,就闹出了不少笑话。
铸造组的小李,以前是做引信组装的,现在突然改做弹体铸造,手法生疏得很。一早上下来,做出的弹壳不是有气泡就是形状不正,废品率直线上升。
完了完了,小李急得满头大汗,我这手今天是怎么了,连个弹壳都铸不好了!
炸药填充组的老周更是手忙脚乱。他原本是车间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什么工序都精通。可现在被限定只能做炸药填充,反而觉得束手束脚。
这活儿也太简单了,老周嘟囔着,我以前一天能做完整套工序十五发炮弹,现在光填充炸药,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最惨的是质检组的小刘。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小伙子,被安排在最后一道工序,负责检查成品。一上午过去,他愣是没发现一个不合格品。
厂长,我这眼睛都看花了,小刘揉着眼睛诉苦,看什么都一个样,根本分不出好坏。
午饭时分,工人们聚在食堂里,个个垂头丧气。
要我说,还是原来的办法好。老周扒拉着碗里的饭菜,没什么胃口,这一改革,产量不升反降。今天一上午,咱们组才完成三十发炮弹,照这个速度,一天连十二发都做不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