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陕北,雨季来得又急又猛。这天深夜,一道闪电劈开夜幕,紧接着雷声滚滚,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坏了!林烽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蓑衣就往外冲,弹药库!
等他跑到半路,远远就看见牛大力带着几个工人正在弹药库前拼命舀水。库房门口已经垒起沙袋,但雨水还是不断从门缝渗入。
厂长!这雨太大了!牛大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扯着嗓子喊道,库房里已经开始积水了!
林烽心里一沉,快步走进弹药库。只见地面已经积了浅浅一层水,工人们正手忙脚乱地把装子弹的木箱往高处搬。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墙角堆放的几个炸药包外包装已经出现了水渍。
快!先把最怕潮的引信和炸药转移!林烽当机立断,老张,带人去把车间里的油布都拿来!
这一夜,兵工厂所有人都没合眼。直到天色微明,雨势渐小,危机才算暂时解除。
早上,林烽召集紧急会议。与会的人个个眼圈发黑,浑身湿透。
同志们,林烽语气沉重,昨晚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雨季才刚刚开始,要是再来几场这样的暴雨,咱们的弹药就全完了!
老王忧心忡忡地翻开记录本:厂长,今早检查,已经有三个木箱的子弹出现锈斑,两个炸药包受潮。要不是发现得早...
这还只是开始!牛大力急得直拍桌子,我刚才去看了,库房墙壁都在渗水,这鬼天气,晾都没处晾!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解决弹药防潮问题。林烽站起身,在黑板上写下防潮升级四个大字,我有个想法——把弹药库搬到地下车间旁边的那个天然洞穴里。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那个洞穴大家都知道,是当初修建地下车间时发现的,空间很大,但潮湿阴冷,一直闲置着。
厂长,那洞里比外面还潮呢!老张首先反对,上次我进去看过,岩壁上全是水珠,这要是存放弹药,不是更糟吗?
对啊,老王附和,而且洞里不通风,弹药闷在里面更容易出问题。
林烽微微一笑: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了。潮湿,我们可以用石灰和木炭解决;通风,可以安装通风管道。最重要的是,地下洞穴温度恒定,不会像地面库房那样冷热变化剧烈,这对弹药保存反而有利。
石灰?牛大力眼睛一亮,我老家存粮食就用石灰防潮!
没错!林烽赞许地点头,石灰吸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我计算过了,每十平方米放置一百斤生石灰,配合木炭,完全可以把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十以下。
会场上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还是将信将疑。
这样吧,林烽见大家有顾虑,便说,咱们先做个实验。在洞里划出二十平米的地方,按我的方法做防潮处理,看看效果。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林烽就带着技术骨干来到那个天然洞穴。
洞穴入口隐蔽,内部空间比想象的还要大,足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正如老张所说,岩壁上凝结着水珠,地面潮湿泥泞。
这能行吗?赵小花拿着湿度计,显示洞内湿度高达百分之八十。
看我的!牛大力带着工人们扛来木板,先铺防潮地板,隔绝地气!
工人们熟练地铺设起离地半尺高的木架,然后在上面铺厚木板。这边忙着,那边林烽指挥着另一组人在墙角砌石灰池。
石灰要装在木箱里,不能直接接触地面...林烽亲自示范,每个角落都要放置,中间再挂些布包装的木炭。
李师傅看着林烽的设计,若有所思:厂长,我有个想法。能不能在石灰箱下面加个托盘?这样石灰吸潮变成粉末后,不会弄得满地都是。
好主意!林烽眼前一亮,就这么办!
经过三天的紧张施工,试验区的防潮改造完成了。铺设整齐的木地板,墙角规整的石灰箱,岩壁上还安装了简单的通风管道,整个区域焕然一新。
现在湿度多少?林烽问赵小花。
百分之四十五!已经降了一半了!赵小花惊喜地报告。
林烽点点头:等石灰充分吸潮后,还会更低。
为了验证效果,林烽让人搬来十箱子弹和五个炸药包,放在试验区内。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提心吊胆。特别是老王,每天都要往洞穴跑三四趟,生怕看到弹药受潮的迹象。
一周后的早晨,老王照例去检查。当他打开子弹箱时,突然惊呼起来:厂长!快来看!
众人闻声赶来,只见老王手里捧着一把子弹,激动得声音发颤:你们看!一点锈迹都没有!跟刚放进来时一模一样!
林烽接过子弹仔细检查,果然,弹壳光亮如新,完全没有受潮的迹象。
快测湿度!他吩咐赵小花。
百分之十二!赵小花惊喜地报出数字,比预计的还要低!
成功了!工人们欢呼起来。
牛大力更是兴奋地一拍大腿:我就说石灰管用吧!我老家...
你老家存粮食的法子救了大急!林烽笑着接话,现在,咱们可以把整个洞穴都改造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