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老铁的锻工车间,老赵看着那烧得通红的钢坯在汽锤下如同面团般被锻打成炮管毛坯,眼睛瞪得溜圆。王老铁一边操作一边大声讲解:“看见没?这火候!这力道!差一点,里面就有暗伤!打不了几炮就得废!”他让老赵亲自上手感受,老赵第一次操作,差点被震麻了手,引得周围瓦窑堡的工友们善意地大笑。
在步枪组装线,小钱跟着老张,学习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校准枪管与机匣的配合,如何调整导气孔确保自动循环可靠。老张耐心十足,手把手地教:“这感觉,得用手摸出来!紧了不行,松了更不行!就像大姑娘绣花,劲都在指尖上!”小钱学得认真,几天下来,眼睛熬红了,手上也磨出了泡,但技术进步飞快。
老孙跟着82迫击炮小组,从座钎的锻造到炮管的膛线加工,再到瞄准具的安装校准,学得系统而扎实。他感慨地对老张说:“老张同志,你们这分工,这流程,真是做到家了!效率高,质量还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
小李和小周分别在各自的生产线上,很快就融入了集体。手榴弹生产线的女工们耐心地教小李如何精确称量装药,如何安全装配引信;穿甲子弹生产线上的老师傅则向小周展示如何加工那特殊的硬质钢芯,如何保证弹头与弹壳的紧密结合。
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杨永军和他带的学徒小周。火箭筒生产线技术含量最高,工序最复杂。杨永军话不多,但教得极其细致。从发射管内壁的研磨抛光,到微型火箭发动机药柱的压制密度控制,再到稳定尾翼的精密冲压和安装,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示范,讲解要点,然后让小周动手,他在一旁紧紧盯着,及时纠正。
小周学得极为刻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为了掌握尾翼焊接的角度,他反复练习到深夜,眼睛被电弧光晃得直流泪。杨永军默默地把自己的深色玻璃护目镜递给他,拍了拍他的肩膀:“慢点来,手要稳,心要静。”
牛大力偶尔会背着手过来“巡视”,看到小周那专注的样子,忍不住对杨永军说:“杨工,你这徒弟,有股子钻劲!像你!”
除了实操,理论学习和图纸研究也在同步进行。家泉次郎定期给五位“学员”开小灶,讲解火箭弹的飞行原理、步枪的导气式自动原理、迫击炮的弹道特性等。苏婉则把整理好的、厚厚的几套技术图纸复印件交给他们,叮嘱他们仔细研究,有不懂的随时标记出来。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即逝。五位来自兄弟兵工厂的技工,皮肤晒黑了,手上添了茧子,但眼神更加明亮,技术更是今非昔比。
临行前,林烽再次召集他们座谈。
“同志们,一个月到了,感觉怎么样?”林烽笑着问。
老赵激动地说:“林厂长,太感谢了!俺以前就知道抡大锤,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回去俺一定把炮管锻得结结实实的!”
小钱扶了扶眼镜:“张师傅教给我的枪械调试方法,非常实用!解决了我们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
老孙代表黄崖洞发言:“林厂长,瓦窑堡同志们无私的传授,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你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份情谊,我们铭记在心!”
小李和小周也纷纷表达了感激之情。
杨永军带的学徒小周,更是拿出一个他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在瓦窑堡老师傅指导下亲手制作的一具“铁拳”火箭筒发射筒(未装击发机构),虽然有些地方还很粗糙,但基本结构完整。他郑重地对杨永军说:“杨师傅,谢谢您!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教导!”
林烽看着这些充满信心的面孔,欣慰地说:“好!看到你们学有所成,我们比什么都高兴!带好图纸,带好技术,回去大干一场!让咱们根据地的兵工厂,都成为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堡垒!我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送走了五位满载而归的技工,瓦窑堡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这次技术交流的种子,已经播撒出去。
一个多月后,好消息接连传来。太行山兵工厂利用学到的技术,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铁拳”火箭筒和81式-2型步枪,虽然产量还不高,但质量可靠!黄崖洞兵工厂也成功仿制出了82毫米迫击炮和新型穿甲子弹,并开始小批量生产手榴弹!
消息传到瓦窑堡,老张乐呵呵地对王老铁说:“老铁,听见没?咱们这徒弟,出师了!”
王老铁也咧着嘴笑:“好啊!遍地开花才好呢!”
牛大力更是逢人便说:“瞧见没?咱瓦窑堡现在可是‘总教头’了!”
林烽站在厂部的高处,望着远方。他知道,这次成功的技术交流,其意义远超过生产出几件武器。它标志着各根据地兵工厂之间开始打破壁垒,形成了技术共享、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铸造出最坚实的军工基础。瓦窑堡,不仅是一座兵工厂,更成为了一个播撒抗战火种的技术摇篮。
喜欢铁血长征,军工崛起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铁血长征,军工崛起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