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下旬,瓦窑堡兵工厂的各条生产线依旧高速运转,但林烽敏锐地察觉到,在持续的高强度生产压力下,部分车间开始出现了一些按部就班、缺乏激情的苗头。老师傅们经验丰富但有时过于求稳,年轻技工有干劲却偶显毛躁,整体的生产效率似乎遇到了一个看不见的瓶颈。
这天,林烽在锻工车间看到王老铁正对着一个加工尺寸稍有超差的炮管毛坯吹胡子瞪眼,负责操作的年轻技工低着头,满脸愧色。而在隔壁的钳工车间,老张则对着一批加工速度偏慢的步枪枪管直摇头。
“光靠批评和督促,看来效果有限啊。”林烽对陪同巡视的苏婉低声说道,“得想个法子,把大家的劲儿再鼓起来,把潜力挖出来。”
苏婉若有所思:“厂长,咱们是不是可以搞个……比赛?就像部队里搞大比武一样?让各车间、各小组之间比一比?”
“比赛?大比武?”林烽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对!就来个‘技工技能竞赛’!不比蛮力,就比谁手艺精、速度快、质量好!把咱们兵工厂的‘精气神’比出来!”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在厂务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
牛大力首先表示支持,嗓门洪亮:“这个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俺看那些小子们平时一个个挺能咋呼,真刀真枪比一比,看谁是真把式!”
老张则比较谨慎:“比赛是好事,能促进技术交流。但比什么?怎么比?得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规则也得定好,不能光图快,把质量丢了。”
王老铁磕着烟袋锅:“要俺说,就比加工炮管!这活儿技术含量高,从锻打毛坯到车削镗孔,再到最后检验,一套流程下来,最能看出真本事!”
家泉次郎也从技术角度建议:“可以设定明确的时间和精度指标。比如,加工一根82毫米迫击炮炮管,限定时间,成品精度误差不能超过零点一毫米。这样既能考验效率,又能保证质量底线。”
杨永军虽然没说话,但也微微点头,显然认为这是一个提升整体技能水平的好办法。
经过一番讨论,林烽拍板决定:“好!咱们‘瓦窑堡兵工厂首届技工技能竞赛’就这么定了!第一项,就比‘枪管(炮管)加工速度赛’!项目就是加工一根合格的82毫米迫击炮炮管!时间限制两小时,精度误差不能超过零点一毫米!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每个车间至少派一个组,鼓励各卫星加工点也派人参加!”
消息一出,全厂轰动!各车间、各加工点立刻行动起来,选拔精兵强将,组建参赛小组。老师傅们摩拳擦掌,要在年轻人面前展示一下几十年的功力;年轻技工们更是跃跃欲试,想要证明自己“青出于蓝”。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豆子”的李小千,如今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跑腿数零件的小学徒了。在苏婉、老张等人的悉心培养下,加上他自身的勤奋好学,已经成长为钳工车间青年技工里的佼佼者,尤其擅长精密测量和刀具刃磨。他拉着几个平时一起钻研技术、手脚麻利的年轻伙伴,也组成了一个“青年技工组”报了名。
牛大力看着小豆子那认真的样子,打趣道:“小豆子,行啊!都敢拉队伍打擂台了?小心别把你师傅们的胡子气歪喽!”
小豆子腼腆却坚定地笑了笑:“大力哥,俺们就是想试试,看看俺们年轻人手底下到底有没有活!”
比赛当天,主厂区最大的工棚被临时布置成了赛场。几台状态最好的车床、镗床一字排开,旁边摆放着统一的工具、量具和待加工的炮管毛坯。场地周围挤满了前来观战的职工,气氛热烈得像过节。
林烽、苏婉、老张、王老铁、家泉次郎等厂领导和技术权威坐在评委席上。牛大力自告奋勇当起了现场指挥兼计时员,手里拿着一个老怀表,神气活现。
参赛的六个小组各就各位,其中既有老张亲自带领的、由几位老师傅组成的“经验组”,也有王老铁麾下锻工、钳工结合的“铁匠组”,还有来自东沟加工点的“卫星组”,以及小豆子带领的“青年技工组”等。
“各小组注意!”牛大力扯着嗓子喊道,“比赛项目,加工82迫击炮炮管一根!时间,两小时!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零点一毫米!现在——开始!”
话音刚落,六个小组立刻行动起来!工棚里瞬间充满了机器轰鸣声、金属切削声和队员们急促的交流声。
老张的“经验组”稳扎稳打,老师傅们分工明确,动作不疾不徐,每一个步骤都力求精准,显示出深厚的技术底蕴。
王老铁的“铁匠组”则带着一股锻工特有的猛劲,操作机床也如同抡大锤,力道十足,速度飞快,但偶尔会因为用力过猛需要微调。
东沟的“卫星组”虽然设备稍旧,但队员们配合默契,显然在日常分散生产中磨练出了独特的协作方式。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小豆子带领的“青年技工组”。这几个年轻人,并没有像老师傅们那样严格分工,而是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流水协作+关键步骤集中攻关”的模式。一个人负责粗车外圆,下一个人立刻接手精车和镗孔初加工,小豆子则主要负责最关键的精密镗孔和最终检测。他们之间用简短的手势和眼神交流,衔接流畅,几乎没有任何等待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