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湾新厂址的建设日夜兼程,武装运输队保障着原料的稳定供应,而瓦窑堡主厂区“105项目组”所在的窑洞里,气氛更是紧张到了极点。那台历经改造、脱胎换骨的老式膛线车床,以及旁边摆放着的几套自制加长镗杆和拉线刀具,如同即将出征的猛兽,静静地等待着最终的指令。
经过李德顺老师傅带领的技工团队连续十五个昼夜的精心安装、反复调试,这台被寄予厚望的“老伙计”终于达到了最佳状态。所有传动部件运转平稳有力,新加的宽大附加平台稳固如山,润滑系统也经过了优化。家泉次郎和王老铁联手打造的特制合金钢镗杆和拉线刀,在最后一次模拟测试中表现完美。
这天清晨,阳光透过窑洞的窗户,照在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机床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芒。林烽、老张、王老铁、家泉次郎、李德顺,以及被指定负责首根炮管具体加工的老周师傅和他的班组全体成员,都齐聚在机床旁。空气中弥漫着机油、金属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息。
在机床旁边的特制支架上,横放着一根乌黑锃亮、散发着金属寒气的圆柱体——这是王老铁带着锻工车间,利用黑石沟钨矿冶炼出的钨铁合金,经过千锤百炼,精心锻造成型的第一根105毫米榴弹炮炮管毛坯。长2.94米,外径粗壮,内孔初钻至120毫米,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等待着被唤醒。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在寂静的窑洞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历史的凝重,“今天,是我们瓦窑堡兵工厂,也是我们中国敌后军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我们即将在这台由我们亲手改造的机床上,用我们亲手冶炼的材料,加工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第一根105毫米榴弹炮炮管!这是打破敌人火力优势的关键一步,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机会!老周,看你的了!”
负责主操作的老周师傅,一位平时话语不多、手上功夫却极其精准的老钳工,此刻面色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他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只是走到操作位前,仔细地最后检查了一遍机床和刀具。他的班组其他成员,也都各就各位,神情专注。
“开始吧!”林烽沉声下令。
老周合上电闸,改造后的机床发出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沉稳。他熟练地操纵手柄,将那根沉重的炮管毛坯缓缓移入卡盘,仔细校正同心度。
“第一道工序,粗镗内孔! 目标:将内孔从120毫米镗至105.5毫米,预留精加工余量!”老周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特制的长杆合金钢镗杆被小心地安装到主轴上,锋利的镗刀头闪烁着寒光。随着主轴旋转,镗杆缓缓伸入炮管毛坯的内孔,刺耳的金属切削声顿时充满了整个窑洞,灼热的铁屑如同红色的蚯蚓,从排屑槽中不断涌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盯着那稳定进给的镗杆。这是对机床改造效果和刀具强度的第一次严峻考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粗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镗杆最终退出,露出光滑了许多的内孔时,老周用内径千分尺仔细测量,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粗镗完成!尺寸105.52毫米,直线度良好!”
“好!”林烽和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第一步成功了!
短暂的休整和设备检查后,第二天开始了更关键、也更精细的工序——精镗内孔! 目标是最终的内径105毫米,并且要求极高的光洁度和圆度。老周换上了更精密的镗刀,调整了更小的进给量,动作更加小心翼翼。机床的轰鸣声似乎都变得轻柔了许多,仿佛怕惊扰了这精密的雕刻。这个过程又耗费了近两天时间。
“精镗完成!内径105.00毫米,正负0.02毫米!光洁度达标!”老周报出数据时,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意味着炮管最基本的通道已经打通,而且质量远超预期!
接下来,就是整个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也最考验耐心的环节——拉制膛线!
家泉次郎设计的炮管拥有24条右旋等齐膛线,导程严格计算,深度要求2毫米。这需要在光滑的内壁上,用特制的拉线刀,硬生生“抠”出24条螺旋状的凹槽,赋予炮弹旋转的能力,确保飞行稳定和精度。
王老铁和杨永军制造的那套形状古怪、带着多个硬质合金刀齿的拉线刀被请了出来。安装、调试、对准起始位置……每一个步骤都极其繁琐。
“开始拉制第一条膛线!”老周的声音带着神圣感。
拉线刀在液压(简易的土造液压机构)或机械驱动下,缓缓切入光滑的内壁,沿着预设的螺旋轨迹艰难前行。那声音不再是清脆的切削,而是带着一种沉闷的、撕裂般的摩擦声,听得人牙酸。每前进一小段距离,就需要退刀清理铁屑,检查刀齿磨损情况。拉制一条完整的膛线,就需要数小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