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瓦窑堡还笼罩在薄雾中,兵工厂的起床号还没吹响,林烽就已经站在车间外的空地上,仰头望着天空发呆。他手里攥着刚到的前线急电,眉头皱成了个川字。
“厂长,这一大早的看啥呢?”王老铁拎着个搪瓷缸子走过来,顺着林烽的目光往天上看,“有鸟窝?”
“比鸟窝麻烦多了。”林烽把电报递过去,“你看看,鬼子学精了,现在飞机飞得老高,咱们的机枪够不着。”
王老铁眯着眼看了会儿电报,猛地一拍大腿:“他娘的!这不是欺负人吗?有本事下来跟老子真刀真枪干啊!”
“鬼子要是有这胆量,还用得着飞机?”唐忠祥不知什么时候也过来了,推了推眼镜,“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飞机在四千米以上高度飞行,确实超出了现有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
“得得得,唐大秀才,说人话!”王老铁赶紧打断。
“就是说咱们的枪打不着那么高。”林言简意赅地总结,“得造能打更高的炮。”
正说着,沈泉也小跑着过来:“厂长,听说前线又来急报了?是不是又要加产?”
林烽把电报传给大家看:“正好你们都来了,咱们开个碰头会。总部要求我们尽快研制防空炮,专门对付鬼子的高空飞机。”
“防空炮?”王老铁挠挠头,“这玩意儿咱们可没造过啊!”
唐忠祥却眼睛一亮:“我研究过日军的防空武器,他们的88式防空炮最大射高只有三千米。如果我们能造出射高四千米的...”
“四千米?”牛大力刚走过来就听见这句,吓得直咂舌,“那不得把天捅个窟窿?”
林烽被逗笑了:“就是要捅他个窟窿!走,去会议室详谈。”
会议室里,林烽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鬼子的轰炸机现在学聪明了,飞得高,咱们现有的武器确实拿他们没办法。所以,咱们要造一种专门打飞机的炮。”
“这炮得能转圈,能抬头低头,”王老铁比划着,“还得能连发,是不是?”
“老王说到点子上了。”林烽赞许地点头,“我初步设想,先造20门37毫米双联防空炮应急,等工艺成熟了,再建专门的防空炮车间。”
“37毫米?双联?”唐忠祥立即掏出小本本计算,“如果单管射速能达到每分钟120发,双联就是240发,这个火力密度足以形成有效的防空弹幕...”
“等等等等,”王老铁又听糊涂了,“啥叫弹幕?”
“就是像幕布一样密的炮弹,”林烽形象地解释,“让鬼子飞机无处可逃。”
“这个好!”牛大力来劲了,“到时候看小鬼子往哪跑!”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技术上有很多难关。”林烽转向一直沉默的重炮车间主任老周,“周师傅,您是造炮管的行家,这37毫米炮管,您看有难度吗?”
周强国,大家都叫他老周,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匠,造了半辈子炮。他慢悠悠地掏出烟袋,点上吸了一口,才开口:“炮管本身不难,难的是要能转得快,打得准。得有个好炮架,还得有精密的转向机构。”
“老周说得对,”林烽接着说,“我设想的技术参数是这样的:口径37毫米,单管射速120发每分钟,初速要达到820米每秒,有效射高四千米...”
“四千米?”老周吐了个烟圈,“这个初速,炮管得加长,膛压也会很大,对材料要求高啊。”
“材料不是问题!”王老铁拍胸脯,“咱们现在炼的钢,比鬼子的都不差!”
唐忠祥推推眼镜:“根据弹道计算,如果初速达到820米每秒,配合流线型炮弹,射高四千是完全可行的。不过高低射界要设计在负5度到正85度,方向射界要360度全覆盖。”
“啥意思?”牛大力又迷糊了。
“就是能朝天上打,也能平着打,”林烽解释道,“转着圈打!”
“这个带劲!”牛大力眼睛放光,“那岂不是天上地下都能打?”
“理论上是这样。”唐忠祥点头,“对地有效射程预计能达到两千米。”
沈泉插话道:“重量也得考虑啊,太沉了不好运输。一千七百五十公斤怎么样?”
“这个重量可以,”老周盘算着,“用咱们的卡车能拉动。”
会议开得热火朝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林烽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便做了总结:“这样,老周负责炮管和整体结构设计,老王配合解决材料问题,老唐负责弹道计算和瞄准系统,老沈提前规划运输方案。”
“放心吧厂长!”众人齐声应道。
散会后,林烽特意留下老周:“周师傅,您是老师傅了,这防空炮对咱们来说是个新课题,您得多费心。”
老周慢悠悠地又点上一袋烟:“厂长,不瞒您说,我年轻时在沈阳兵工厂见过高射炮。那时候就想啊,啥时候咱们自己能造就好了。没想到啊,这个愿望要在咱们瓦窑堡实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