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烽那句“我好像,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玩意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在研发组车间里激起了千层浪。所有人的目光都灼灼地盯着他,尤其是荣克,抓着他胳膊的手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林厂长!你快仔细想想!在哪儿见过?是完整的设备还是图纸?”荣克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急切。
林烽没有立刻回答,他微微眯起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在勾勒某种复杂的结构。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说道:“不是完整的设备,也不是标准图纸……是几年前,咱们打掉鬼子一个前线观察所,缴获的一批破烂资料里,有几张残页,上面画着些奇怪的炉子结构图,标注着‘电弧加热’、‘特种钢冶炼’之类的日本字。当时觉得用不上,就塞仓库角落了。”
他顿了顿,看向众人:“原理我大概还记得一点,就是利用电极和炉料之间产生的高温电弧来熔化钢铁,温度能到三千度以上!比平炉高得多,而且冶炼过程容易控制。”
“对对对!就是这个原理!”荣克激动地连连点头,但随即脸色又垮了下来,“可是……就算知道原理,电弧炉也是正经的重工业设备啊!需要稳定的大功率电源、耐高温的炉衬、最关键的是那石墨电极!咱们上哪儿弄去?这……这条件根本不可能啊!”他这话说出了在场大多数技术人员的心声,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眼看又要熄灭。
然而,林烽脸上却露出了那种大家已经有些熟悉的、带着点神秘和自信的笑容。这种笑容往往出现在他提出某些看似异想天开,最终却被证明可行的方案之前。
“杨工,别急着下结论嘛。”林烽笑着,不紧不慢地从他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皱巴巴的小笔记本。他小心翼翼地翻到某一页,上面用铅笔勾勒着一副略显潦草却结构清晰的草图——那是一个有着圆柱形炉体、顶部插着几根粗大棒状物、旁边连接着复杂电缆和变压器的装置简图。
“喏,这就是我根据记忆和理解,自己琢磨画的一个小吨位电弧炉的构想图。”林烽将笔记本摊开在众人面前的工作台上。
这一下,连最稳重的杨勇和李均都忍不住凑了过来。图纸虽然简陋,但炉体、电极升降机构、倾动装置、变压器连接等核心部分一应俱全,甚至旁边还标注了一些预估的尺寸和功率参数。
“我的老天……林厂长,你……你连这个都懂?”彭家蒙瞪着牛眼,看着草图,又看看林烽,仿佛第一次认识他。
田方推了推眼镜,仔细看着图纸上的电气部分:“这变压器……要求不低啊。”
林烽用手指点着草图,开始了他极具煽动性的“画饼”:
“首先,电源问题!”他看向车间外火电厂的方向,“咱们的火电厂刚完成扩容,现在总装机容量有五百千瓦了!虽然供应全厂紧张,但集中力量办大事,咱们可以错峰生产,夜间全力供电给电弧炉!我计算过,支撑一个一吨左右的小炉子,峰值功率应该够用!变压器不够理想?咱们可以把几台缴获的鬼子通讯车和探照灯上的变压器拆下来,重新绕制、组合!老唐(唐忠祥)懂这个!”
“其次,炉体!”林烽的手指移到草图中央,“外壳用厚钢板卷制焊接,这个老周的车间没问题。炉衬耐火材料是关键!咱们现有的酸性耐火砖恐怕顶不住,但可以用镁砂!我记得黄燕的仓库里,有一批之前打矿区缴获的镁砂粉,本来是准备修平炉用的,正好派上用场!用镁砂粉混合焦油捣打成整体炉衬,耐温性能应该足够!”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电极!”林烽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李均和何强洗身上,“标准的高纯度石墨电极咱们肯定没有。但是,咱们有炼铜厂啊!”
“炼铜厂?”李均一愣,没反应过来。
“对!炼铜电解需要石墨阳极!虽然纯度不如电极级别的,但咱们有基础啊!”林烽眼中闪着光,“我的想法是,利用咱们现有的石墨粉(来自废旧电池和缴获物资),加上铜粉!对,就是咱们炼铜厂产的铜粉!将一定比例的石墨粉和细铜粉混合,加入焦油作为粘结剂,然后用大型压力机(改造一下咱们锻压车间的那个老式水压机)压制成型,再进行高温焙烧!铜的导电性极好,可以弥补石墨纯度的不足,说不定还能提升电极的强度和耐烧蚀性!”
这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设想,让在场的四位专家彻底愣住了。自己压制石墨铜复合电极?这简直是闻所未闻!教科书上、正规工厂里,绝对没有这种操作!
杨国华(杨勇的本名,他下意识用了更正式的称呼)第一个摇头,眉头紧锁:“林厂长,你这……太异想天开了。电极材料要求极高,纯度、密度、电阻率、机械强度都有严格标准。自己用土办法压制的,先不说能不能导电产生稳定电弧,恐怕一通电就直接烧毁,甚至爆炸都有可能!太危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