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如同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各个部件都在高速运转。坦克的研发进入最后的总装冲刺阶段,而另一条关乎部队通讯和基础弹药供给的生命线——炼铜厂,也迎来了产能提升的关键时刻。
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那台刚刚研发成功的“太行蜂-1型”步话机。当林烽拿着样机,准备着手小批量生产,先装备几个主力团进行实战检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步话机内部需要大量高纯度铜材——尤其是那些精心绕制的电感线圈、高频变压器,以及内部布线和外部天线,对铜的导电率和纯度要求极高。
同时,兵工厂的子弹生产线、炮弹引信生产、以及坦克和重炮上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都对铜材有着持续且不断增长的需求。原有的炼铜厂规模,已经开始捉襟见肘。
这天,林烽正在步话机研发小组的临时工作间,看着小豆子等人小心翼翼地用自制的绕线机缠绕着那些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漆包线,旁边已经做好的几个线圈在灯光下闪烁着紫红色的光泽。
“厂长,这线圈用的铜线,纯度是真高,绕出来的线圈Q值(品质因数)都很好,信号损耗小。”小豆子兴奋地汇报着,但随即又皱了皱眉,“就是……就是仓库那边说,这种高纯度铜线库存不多了,咱们要是量产步话机,这线怕是供应不上。”
林烽点了点头,这个问题他早有预料。“走,去炼铜厂看看!”他放下手里的一个半成品步话机,带着小豆子就朝厂区另一角的炼铜厂走去。
炼铜厂相比隔壁王家湾炼钢厂,规模要小得多,但气氛同样火热。几座土法建造的鼓风熔炼炉正冒着带有硫磺味的青烟,工人们穿着被汗水浸透的粗布褂子,用长柄铁勺从炉内舀出沸腾的、金红色的铜水,倒入预制的砂模中,浇铸成一块块粗糙的铜锭(俗称“阳极板”)。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氧化物混合的刺鼻气味。
炼铜厂厂长是个姓马的老技术员,大家都叫他老马,脸上总带着被烟火熏烤的黑红色。他看到林烽过来,连忙迎了上来。
“林厂长,您怎么来了?”
“老马,我来看看咱们的‘财神爷’。”林烽开了个玩笑,随即正色道,“现在厂里用铜的地方越来越多,尤其是新搞的步话机,对铜材纯度要求很高。咱们现在的产量,能跟上吗?”
老马一听,脸上露出了既自豪又有些为难的表情:“林厂长,不瞒您说,压力很大啊!以前咱们每月能出个一两吨铜,主要供应子弹壳和炮弹引信,还算凑合。可现在,坦克上的电线、电器,还有您这步话机……这点产量,确实紧巴巴的。而且,要保证高纯度,咱们这土法精炼的效率和成品率,都上不去。”
他指着那些刚从模子里取出来、表面粗糙还带着不少杂质和气泡的铜锭说:“您看这阳极板,里面含的杂质还不少,主要是硫、氧和一些其他金属。需要经过电解精炼,才能得到四个九(99.99%)以上的高纯铜。可咱们现在那套电解设备,太小了,还是用鬼子废弃的化工桶改的,效率低,耗电还大。”
林烽仔细查看了炼铜的各个环节,从矿石破碎、焙烧脱硫,到鼓风炉熔炼得到粗铜,再到电解精炼。他发现,瓶颈主要在于两点:一是熔炼炉的效率和规模,二是电解精炼的产能和技术。
“必须扩产!目标,月产五吨高纯铜!”林烽当场拍板,“老马,你立刻拿出一个扩产方案!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我说!”
在老马的方案基础上,林烽结合自己的一些知识,开始了对炼铜厂的技术改造和扩能:
第一,扩建熔炼系统。
· 新建大型鼓风炉: 借鉴炼钢高炉的一些经验,设计了容积更大、热效率更高的坚式鼓风炉。采用更好的耐火材料砌筑,配备了大功率的鼓风机(由火电厂保障电力),确保炉温更高,熔炼更充分,一次出铜量更大。
· 改进焙烧工艺: 针对含硫量较高的铜矿石,修建了专门的多膛焙烧炉,通过控制温度和空气量,更有效地去除硫等挥发性杂质,为后续熔炼减轻负担,提高粗铜品位。
第二,核心攻关:电解精炼槽的扩容与优化。
这是获得高纯铜的关键。原有的小电解槽被彻底淘汰。
· 建造大型电解槽: 用厚塑料板(缴获的物资)和沥青密封材料,建造了十几个串联起来的大型电解槽。每个槽内,交替悬挂着粗铜制成的阳极板和用纯铜薄片制成的阴极板。
· 电解液配置与维护: 电解液是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化工组的成员们在唐忠祥的指导下,严格把控配制比例和温度,并定期检测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和杂质含量,及时补充和净化,确保电解过程稳定高效。
· 保障稳定直流电: 电解需要大电流的直流电。唐忠祥带着电工班,利用缴获的大型整流器(原本可能是鬼子用于充电或电镀的)和自制的切换开关,将水电厂提供的交流电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输送到电解槽阵列。充足的电力保障是电解效率提升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