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了一九四三年的初春,太行山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但瓦窑堡兵工厂内部的热浪却已达到了顶峰。所有的等待、所有的汗水、所有的智慧与期盼,都汇聚到了这最后、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太行猛虎”坦克的总装,正式启动!
经过林烽和几位核心工程师的周密筹划,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达两百人的坦克总装流水线,在最大的总装车间被迅速组建起来。这不再是过去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生产,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系统化装配。车间墙上挂起了巨幅的组装工序图,清晰地划分出五个核心作业区,每个区域都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或工程师担任组长,带领着精心挑选的技工团队。
林烽在总装动员大会上的话掷地有声:“同志们!考验我们瓦窑堡真正实力的时候到了!过去几个月,我们攻克了材料关、动力关、武器关、传动关!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最好的部件,像拼装最精密的仪器一样,组合成一台无坚不摧的钢铁战车!我要求,每一个螺丝都要拧到位,每一根线路都要接牢固,我们要造出的,不是一台能动的铁疙瘩,而是一台能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太行猛虎’!”
总工程师荣克被任命为总装现场总指挥,负责全程督导和技术把关。这个平日里儒雅的知识分子,此刻像换了个人,口袋里揣着厚厚的图纸和笔记本,手里拿着红蓝铅笔,眼睛熬得通红,每天像钉子一样钉在车间里,紧盯着每一道工序的进度和质量,生怕出现半点纰漏。
而林烽,则如同一位运筹帷幄又深入一线的统帅。他并不具体干预每个组的操作,而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庞大的总装车间里“转悠”,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穿透钢铁,发现任何潜在的隐患。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稳定剂和推进力。
第一组:底盘与行走机构组装区。
这里是总装的基石。那两根经过强化、用高强度合金钢制成的侧车辙被精准地固定在装配基座上。工人们如同给巨人穿鞋,将一个个负重轮、诱导轮、主动轮安装到强化过的悬挂系统——组合了钢板弹簧和液压减震器的平衡肘上。宽达40厘米的锻钢履带板被一节节地连接起来,形成两条沉重的金属履带。当完整的行走机构被连接到底盘主体上时,这台巨兽终于有了坚实的“双腿”。组长是王老铁的大徒弟,他拿着大号扭力扳手,亲自检查每一个悬挂连接点的螺栓扭矩,吼声在整个车间回荡:“都给我拧死了!这玩意儿要啃山路的,松了可不行!”
第二组:动力与传动系统安装区。
这是坦克的“心脏”移植手术。巨大的V12柴油发动机和与之匹配的加强型变速箱,被车间顶部的龙门吊缓缓吊起,小心翼翼地对准底盘上的安装座,缓缓落下。荣克亲自在这里督阵,指挥着工人们调整发动机位置,确保输出轴与变速箱输入轴完美对中。“慢!慢一点!左边再高半公分!好!落!”他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沙哑。当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固定螺栓全部按照严格顺序和扭矩拧紧,传动轴也连接完毕后,动力总成的安装才算初步完成。接下来是复杂的油路、水路、电路铺设,工人们像蜘蛛织网一样,将各种管线沿着车体内壁规整地敷设、固定。
第三组:车体与内部设备安装区。
安装了动力和行走机构的底盘,开始披上它的“内衬”和“骨骼”。驾驶员的操控杆、仪表盘、座椅被安装进车体前部。战斗舱内,炮手和车长的位置也开始布局,各种观瞄设备的基座被焊接或螺栓固定在内壁上。来自步话机小组的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安装着“太行蜂-1型”步话机的主机和车内通话器,布线极其讲究,防止电磁干扰。唐忠祥则带着人检查全车的电气系统,从电瓶到启动电机,从照明灯到仪表传感器,确保万无一失。
第四组:炮塔总成与武器系统对接区。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区域,那座凝聚了杨勇、彭家蒙等人心血的炮塔总成也已准备就绪。105毫米轻型榴弹炮、12.7毫米高射机枪、先进的观瞄设备、以及那套“丝滑如德芙”的液压旋转机构,都已集成在这座坚固的复合装甲炮塔之内。这个庞然大物被专用的炮塔吊具稳稳抓住,等待与车体的历史性结合。这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刻。当炮塔吊具缓缓移动,将炮塔底部的座圈与车体顶部的滚珠轴承座圈对准时,整个车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下降!慢!注意对齐标记!”杨勇紧握着双手,指挥着吊装。
“咔哒”一声轻微的、却无比悦耳的契合声响起,炮塔严丝合缝地“坐”在了车体上!固定螺栓迅速被插入拧紧。至此,“太行猛虎”终于拥有了它威严的“头颅”和致命的“獠牙”!
第五组:最终总装、装甲披挂与系统联调区。
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繁忙的阶段。工人们开始为坦克披上最后的外衣——那些按照彭家蒙设计制造的、带有大倾角的复合装甲板。这些装甲板用高强度铆钉和特制胶合剂,被一块块地安装到车体和炮塔的预定位置。前装甲、侧装甲、后装甲……随着一块块厚重装甲的加装,坦克的轮廓变得越来越硬朗,杀气也越来越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